投资者似乎喜欢在自认为经济向好的时候投资商品,而在经济下坡的幻影中转投美元来寻求避险。但美元与商品这对“冤家”近几个月的离合变得愈发频繁起来,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也阴晴不定。
或许是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的解除,美元指数曾在今年6~7月快速冰冻,从88.71左右的“避险天堂”一路杀跌至最低80附近。市场恐慌是如此的靠不住,听闻美元暴跌的人们迅速将欧债危机抛诸脑后,资金的注入令国际商品价格悬崖勒马。
LME铜价几乎伴随着美元的跌势开始了漫漫复苏之路,从6000美元/吨回拉至7500美元/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也不甘示弱,从最低67.15美元/桶回升到82美元/桶左右。
这种情形在今年4月初还根本无法想象,当时因为欧洲债务问题的恶化,不少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还坚信不疑,当时的原油和伦铜等商品还未等到美元“发话”就率先跳水,二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分别暴跌了23%和25%。而因为避险资金的进入,同期的美元上涨达到了10%以上。
情绪对价格的影响在4月之前更为混乱。今年1~2月,在中国将率先实施收紧政策的预期之下,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美元的走强却很有限。在随后的两个月,“舆论”对中国政策的讨论却突然消失,仿佛世界经济再次向好,且最离奇的是美元与商品出现了大趋势上的同向联动,美元略有上涨,原油和伦铜的涨幅同期都超过了20%。
人们也为这次美元指挥商品走势的失手给出原因,认为对美元影响最多的还是欧元、英镑和日元等货币,但人民币的影响有限,中国的政策不足以作用于美元的走势。他们安慰自己,毕竟欧洲债务危机的阴影还未解除,商品市场的走强不足以改变经济走弱的预期。
而正如前文所述,这样的安慰在今年似乎一般只能维持两个月,商品价格就像“墙头草”,在“舆论”的一次次预期中左右摇摆。8月初至今,被“舆论”逼到80整点“墙角”的美元再次绝地反击,而原油、金属等商品价格再次回撤,这一回人们又要为他们情绪引导的投资找一个什么借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