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正值夏粮收储季节,北方尚是郁郁青苗泛绿之时,但一场被媒体称为"大豆反击战"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却在悄悄酝酿。
"我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关于大豆产业的小型会议,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振兴大豆产业包括增加大豆单产的建议,但总体来看,大家在许多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从大豆种植到深加工,从国内企业生存到如何与外资企业抗衡,从如何提高大豆自给率到国家应该怎样扶持等,国内大豆相关产业链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并不容易。"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大豆进口创新高
据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1-6月,张家港口岸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豆28批、121.9万吨,货值5.43亿美元。仅6月份,张家港口岸进口大豆7批、33.8万吨,货值1.42亿美元,进口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月增长100.4%和42.3%,创下今年上半年单月进口量最高记录。
据介绍,此番进口量增加,主要是市场需求强劲所致。我国是一个植物油严重短缺的国家,而夏季又是植物油需求高峰,对植物油需求的强劲增长直接带动国内企业大豆压榨能力的提高和大豆需求量的增加。
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部部长张照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从1-5月数据看,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1960万吨,增长了9.8%,而国内全年的大豆产量是1490万吨,这加大了国产大豆的去库存压力。
"此种状况今后将是常态,如果国家任凭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中国的大豆产业将全军覆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事实上,有关大豆全面反击的声音从年初就传出来了,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什么具体行动。"很复杂,目前状况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的,中国大豆协会已经把研究材料和解决方案上报给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但毕竟涉及了很多部门,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奢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豆行业内部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据这位人士透露,这次反击战既是敲山震虎,也是在鼓舞本土企业的士气,关键是要建立自主定价体系,形成自主品牌。但是,有关大豆行业反击的细节无法外泄,也不能外泄。
"其实,我们协会经常会给相关部门递交报告和提出一些建议,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王小语说,同样,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也常常给国家相关部门递交类似报告,但对于这些报告和建议,有关部门远远没有那么热情。
王小语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还谈不上反击战,行业协会要权没权,要钱没钱。与美国大豆协会相比,我国的大豆行业协会起到的作用太小了,甚至只能停留在呼吁层面上。 大豆的博弈
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一直在为国内大豆产业的振兴忧心忡忡并不断奔走呼号,作为国有企业老总,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现状更有切肤之痛。在他看来,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正在遭遇来自全球的压力。"在涉农产业引进跨国粮商弊多利少"是他一直持有的观点,"至于说跨国粮商对国际贸易风险有更好的控制能力,正是跨国粮商所独占的优势,这一环节产生的操控手法和利润,外资决不会让给中国企业。"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大豆深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三股势力:以丰益、嘉吉、路易达孚托福、ADM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他们不但是油脂压榨企业,而且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贸易;以国内中粮集团以及旗下的相关企业为另一股势力,他们既拥有自己的贸易渠道,也拥有自己的食用油品牌,主要是以进口大豆深加工为主;东北企业以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为代表形成了第三股势力,最弱势的正是东北油脂压榨企业,他们主要依赖国产大豆,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国产大豆其实就是东北大豆,其中黑龙江的大豆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实际上,所谓的大豆反击,就是以黑龙江一省之力对抗外资企业或者说对抗进口大豆,作为东北的粮仓,大豆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挺让人遗憾的。"王小语在电话里的语气颇有几分苦涩。
专家们认为,综合分析当前国产大豆面临的困境与危机,限制进口,无疑是解决中国大豆产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保护我国4000万豆农的利益,要采取综合措施。
专家们建议,国家应对进口大豆在商检、海关、税收等方面加以限制,对进口大豆实施从价计税:当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储收购价格时,按照从价的原则,对进口大豆征收储备税,使其到港成本达到与国储大豆相当水平,得到的税费收入补贴到国储收购增加的成本中,最终促进农民增收,使企业利益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