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牡丹江市的青梅村,记者看到,农田里种的大部分都是玉米,只有零星的几处种着大豆。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将大豆地改种玉米的情况很普遍。
近日,黑龙江省农委公布了一组农情调查数据,今年,玉米面积达到8000万亩,而大豆的种植面积只有6368万亩,较2009年的7060万亩,减少了692万亩,减少近10%。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按照目前国际市场的冲击,假如没有进一步措施,可能不到十年的时间,黑龙江的大豆就会消失掉。”
短期靠动态补贴长远靠提高亩产
国家在近两年已经出台了一些保护豆农利益的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解除大豆危局,为此,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专家刘忠堂。
刘忠堂从事大豆产业研究已五十多年,他坦言,国产大豆要想与进口大豆竞争还需政府扶持。他建议现在的补贴资金应用在大豆整个产业链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建立两个价格体系,一个建立对豆农的保护体系,建立效益不低于玉米价格的价格体系;另外建立一个企业的原料的收购不高于进口大豆的价格体系。”
黑龙江省龙江福粮油公司董事长宋胜斌说:“油脂厂的收购不要定死价钱,应该有一个弹性的补贴,现在到港成本加上运费,加上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价格是3300,国家收购农民假如今年给到3800,那就每吨差500块钱。这样就应该按500块钱进行补贴,如果CBOT涨到3600了,那差200元,我们就希望补200元就可以了,我们也不需要比进口大豆低,补贴更多,我们希望跟沿海的加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油脂企业负责人韩润泉说:“进口应达到动态补,如果能跟进口大豆补平补齐,企业可以做,我们成本绝对不比进口大豆高多少。”
这些经营者的建议本质都是国家补贴,但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刘忠堂表示从长远看,国产大豆发展的关键还是要提高亩产。“现在黑龙江省大豆亩产多年来平均是130公斤,世界平均160公斤,先进的国家平均是在180到190公斤。一公顷就得差两三千块钱,所以根本在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第一个是要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还有需要品种,品种好,产量自然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