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万宝瑞此前在《求是》撰文称,加工国产大豆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普遍不愿意使用国产大豆。表现之一是内资企业收购千家万户农民的大豆,要承担收购的短途运费、包装费、场地费的支出,每吨国产大豆的收储成本高达75元,而在沿海进口1吨大豆的上述成本只有25元左右。加上我国大豆主产区主要在东北,而大豆加工企业却集中在东南沿海,东北大豆运到沿海需70元/吨的运输成本,进口大豆在沿海加工则免除了这一部分成本。以上三项成本加在一起,在沿海加工国产大豆要比加工进口大豆每吨多付170元,内资企业谁加工国产大豆多,谁就亏损多大。2008年进口大豆占有我国77%的市场份额。进口大豆和大豆油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主要原因是其出油率高,一般在19%~22%,成本低,价格低,而国产大豆出油率为16%~17%。据悉,大豆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加工10万吨大豆,其效益相差1500万元。国产与进口大豆加工效益差距之大,恐是国产大豆困局的主要原因。
问题在于,针对国产“大豆困局”,有些媒体总扯出“大豆安全”这顶吓人的帽子说事。翻阅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红头文件,说的是“粮食安全”,并没有强调“大豆安全”。而说到“大豆安全”,一些人们总爱拿出保护之词。谓之保护,言下之意就是要驱逐进口大豆封杀进口大豆,这其实是一种于事无益的情绪发泄。且不说中国早已进入世贸,不能阻止进口大豆及其他农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就是只靠传统思维种植也难以撩动农民种豆热情。
黑龙江省农委公布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是6500万亩,比去年减少560万亩,而去年又比2008年减少4%。为何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个中道理不言而明。种豆与种粮食种其他作物一样,农民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利润高且收成好的作物,当然成了农民的首选。相比较几种经济作物。大豆种植(连补贴在内)效益却是最低的,那么,豆农当然对大豆难以“另眼相看”了。
外资进入中国油料行业是好还是坏,理论家与实践家的看法就大相径庭。就以“益海”为例,“益海”进入中国后,人们发现,它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也带来研发队伍。河北一位市长对媒体称,“益海”从2007年开始在石家庄向周边农民推广优质麦,优质麦的价格每吨比普通麦高150-160元,而产量也是一样。显然,“益海”的引进有利于提高农民耕种的效益(见南方报业网2008年9月11日)。然而,对于“益海”媒体抨击甚多,而抨击的关键词则是“外资插手粮油市场不安全”。可见,在“外资插手粮油市场不安全”的背后,也不难嗅出一些人们的浮躁心绪。只有克服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正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分析国产大豆困局,不难发现,困在豆农“一盘散沙”上,困在没有对深化农村改革上。在粮油食安全问题上地方政府的责任不只在于“催种催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国际化趋势整合、强化中国的大豆产业链。黑龙江农科院大豆专家刘忠堂认为,黑龙江省农垦的亩产340斤,农户种植亩产仅200多斤。中国悠久的大豆生产经验,优良的大豆品种,勤劳的农民,艰苦奋斗的加工企业,强大的国家储备,都是中国大豆产业重新崛起的最宝贵财富。解决“大豆困局”完全可以像解决生猪问题那样,放开让外资民资一起经营,多种成分一起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收购价,造福农民。
深化改革是解决深层次经济矛盾的根本途径。只有紧紧抓住机遇进行改革,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无论是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今年一号文件抑或是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改革一直是中央坚定不移抓的大事。实现规模化种植,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形成产销一体化,实施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和企业取得双赢的最好形式。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土地流转的政策,为解决国产大豆困局创造了政策前提。黑龙江“大豆困局”年复一年令人感觉到“差改革”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