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5、6、7月连续3个月,大豆的进口量都将超过500万吨,6月甚至将达到600万吨,将连续刷新478万吨的月度历史纪录。
业内专家称,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中资和外资的大豆油脂加工项目仍在投建扩产,这是大豆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不过,由于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并没有在豆油加工的扩产中获得好处,进口大豆仍在持续挤占国产大豆的市场。
失控的产能扩张
华南一家大型油脂商表示,近几月的进口量远远超出了业界早前的预期,他将进口量猛增归因为油脂行业产能在今年的进一步扩张,该公司今年就有两家新工厂在华南投产,进口采购的加量也就不可避免。
“当前国内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产能的无节制扩张是大豆进口失控的原因之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仅仅去年一年,新增油脂加工产能就已经接近1000万吨。
与调控预期背道而驰
这一状况与政府调控的预期背道而驰。
200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曾发布了《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中设定的目标,政府希望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这一数字控制在6500万吨/年。
“现在港口新建的加工厂越来越多。”刘登高说,不少是大型央企的项目。中粮集团新建的年处理能力总计超过200万吨的两座大豆压榨工厂今年就将投产,加上2011年将投产的项目,届时中粮的大豆压榨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
根据上述《意见》的思路,业界原本判断外资的油脂加工厂项目或难再被批准建设,不过新加坡来宝集团在锦州港的压榨项目的一期近月已经投产。
压榨利润“内外有别”
港口地区大豆压榨产能急速扩张的同时,黑龙江等大豆产区的压榨企业却普遍处于停产状态。
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称,黑龙江的五家使用国产大豆的压榨企业仍然处于停产状态。
就在今年一季度,黑龙江全省开工的企业还不足10家,全省开工率仅仅一成左右。这背后,是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迥异的压榨利润。
“按照到厂价格测算,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每吨便宜500多元人民币。”田仁礼说,倘若用国产大豆进行压榨,加工厂无利可图。
生存空间被进口大豆挤压的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一降再降。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农委3月公布的一则农情调查则显示,2010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下降到6500万亩,减少560万亩,跌幅逼近10%。
针对当前大豆产业危困形势,专家呼吁,国家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进口节奏,在我国当前大豆加工能力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要坚决限制国内外企业再度新建和扩建以加工进口大豆为主的加工能力,给国产大豆留下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