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20日)中国中纺披露将向市场发行总额达10亿元的中期票据,其中6.7亿元将用于补充中国中纺油料油脂业务所需的正常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中国中纺的食用油业务揭开神秘面纱。
中国中纺的食用油业务主要有两个平台,即中纺粮油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纺油脂有限公司,前者采购进口大豆并进行大豆压榨,后者主要进口大豆毛油和棕榈油。通过这两大平台,2009年,中国中纺先后并购了国内9家大豆压榨和精炼企业,并以租赁和委托加工形式获得另外2家油脂企业的加工能力,共形成18700吨/天的油料压榨能力和6200吨/天的油脂精炼和分提能力,使该公司大豆压榨能力达到年560万吨、精炼和分提能力年180万吨。
就连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也表示惊讶,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以前只是听说中国中纺做大豆进口贸易,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纺进口的大豆量占到全国大豆进口量的10%左右,在国内居于前五名,没想到在大豆加工环节发展也如此迅速。”
在大豆压榨能力上,560万吨的数字让中国中纺处于国内前三。2009年,丰益国际在中国的粮油业务平台益海嘉里集团加工处理的大豆、油菜籽等油籽的数量为1560万吨,大豆压榨能力位居国内第一;中粮集团油脂业务的主要平台中国粮油控股2009年大豆和油菜籽压榨能力为558万吨,中国中纺560万吨的压榨能力实际高于中粮集团,处于第二的位置;但是中粮集团新建的年处理能力总计超过200万吨的两座大豆压榨工厂将于今年投产,总压榨能力将超过750万吨,而中国中纺2010年底预计年压榨能力为726万吨,因此中国中纺还将处于第三的位置。
中国中纺大举进入大豆加工业有一定偶然性。此前中国中纺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从国外采购大豆,再转卖给国内企业,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豆价格暴跌,到2008年12月份已经跌到2758元/吨,跌幅达到46.15%,受此影响,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开工率低下,中国中纺的一些代理客户违约导致自营库存增加,中国中纺粮油业务受到重大冲击和影响。2009年,中国中纺调整经营策略,由之前单一的进口贸易业务向加工生产转变,扩大自有加工能力。
打通大豆加工环节后,中国中纺还有意进入食用油终端消费市场,打造自己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中国中纺的投资计划显示,到2012年,中国中纺将投入5亿元资金,上马小包装食用油项目,叫板“金龙鱼”、“福临门”等食用油主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