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与其拿巨额外汇增持美国债券,不如利用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通过适当的机制把这些外汇储备变成商品储备,这样中国在大宗商品定价权谈判中的话语权将大大提高。
由于缺少定价权,中国在进口方面不得不多付钱,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间,中国企业仅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就多支出约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钢铁行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而在出口方面,仅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中,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达几十亿美元。
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造成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但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基础原材料价格和中下游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为什么“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一句话,中国在大宗商品没有定价权。
我们为什么没有定价权?中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缺失。业内人士指出,要想形成“中国价格”,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避险工具,通过远期合同化解价格风险;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国目前有大小钢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型钢企约70家。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明显偏低;拓展海外资源,从源头上控制大宗商品的供应。
要想获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被动挨打局面。中国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利用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建立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备中心。例如稀土就可以用外汇来建立储备中心。不久前包钢稀土建立了自己的稀土储备中心,并获得一定政府资助。但是这仅仅是企业层面,远远不够,必须上升至国家层面,由国家来主导。
其次,利用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拓展海外资源,从源头上控制大宗商品的供应。 近年来,尽管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走向海外的速度明显加快,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却并不平坦。先有中石油公司2002年竞标俄罗斯石油生产商斯拉夫石油公司和2005年中海油竞标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失败,后有中铝公司增持力拓集团股权要约的被拒。发达国家对中国收购的警惕性不断加深,在战略能源、资源方面更是如此。尽管这条路很艰难,我们却无法回避。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时期,运用好巨额外汇资金加大中国大宗商品定价权,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