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的这个冬天,黑龙江省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多82%,气温一直偏低。进入3、4月份,全省气温比历史同期低3到5摄氏度。每年4月20日前后,农村山坡上的草地就开始变绿,今年这一景象5月5日前后才出现。
备战春耕的关键时刻,4月12、13日,全省范围内普降暴雪,哈尔滨两天的降雪总量竟达32毫米。5月5、6日,黑龙江又经历了一次暴雨过程,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80毫米。
“这样的情况,历史罕见。”黑龙江省气象台台长那济海表示。
灾害预警不仅仅只是气象部门的事
极端的天气使筹备已久的春耕延后了差不多15天。黑龙江省减灾委员会委员、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魏湜说:“播种期拖后意味着生育期延迟,作物生长发育滞后,将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起码不会增产。”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超过70%,在今年西南五省区市干旱以及华北地区低温冻害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尤为重大。
但也有一些专家要乐观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矫江认为,现在只能说粮食减产的风险性增大,关键还要看6、7、8这三个月的温度。
矫江认为,即使有减产,国家充足的库存粮也可以填补这些不足,无需担心。
为了抢回耽误的时间,黑龙江省采取了抢播快种、调换早熟品种、催芽播种和育苗移栽等措施。抗涝排水、调换品种都意味着农民的生产成本加大,而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60%,都来自利润不高的种植业。
对自然依赖性强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特点,因此脆弱性也显而易见。“十年九春旱”,乡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靠天吃饭,就决定了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矫江无奈地说。
灾害预警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黑龙江省气象台台长那济海表示,今年的暴雪、暴雨两个天气过程,气象台都事先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预报。但他也坦言,长期预报,比如未来一个月或一个季节的气候预测,难度很大。
矫江认为,灾害预警不仅仅只是气象一个部门的事。对比国外运行得比较好的灾害预警系统,“关键是把气象、农业、生产各个系统整合起来,条块分割只会导致效果极差。”
在今年3月举行的黑龙江农业防灾减灾对策研讨会上,魏湜一口气提了6条宏观策略、7条具体措施,第1项策略就是“农业灾害要以预防为主,遵循‘预防重于保险,保险重于救灾,经济手段重于行政措施’的原则”。
与预警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一样,农业保险也在试点。矫江说:“农业保险是发达国家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他同时认为,农民收入低,首先考虑温饱,我们的试点靠农民投资,这还不行,一定要增加国家投资。有了保险,农民就会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
土地防灾能力下降令人担忧
“农业是弱势产业、风险产业,国家一定要加强投入。”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强调说。矫江在一份建议书中提到的补助范围包括:田间灌排水渠道等水利工程建设、防风林建设、农田道路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等多个方面。
一些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也导致农业自身抗灾能力的下降。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380万公顷,种植的作物却主要只有三种:玉米、水稻、大豆。有些地方大面积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脆弱,病虫害加重。
而连年高温天气,一些农民抱着侥幸心理,种植生育期长的品种,越区种植严重,风险增大。“没有灾罢了,有灾就是重灾。”魏湜警告说。
为了保证产量,农民大量施用化肥。矫江下乡时看到群众焚烧秸秆就皱眉,秸秆打碎还田是很好的肥料,一些养殖户房子周围,牲畜粪便堆成小山也不愿上到地里,“农家肥见效慢,农民要的是当年就见效益。”
掠夺式生产导致地力透支,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所以,农民们也得出了经验,田里“下点雨就涝,不下雨就旱”。
“这就是土地防灾能力下降的标志。”魏湜说。
他建议,努力改善环境,恢复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不适宜耕种的坡地坚决退耕还林,遏制不合理的农田开发,不能侵占林地、湿地和草地。“保持生态平衡就会减少灾害的发生。”他说。
在魏湜看来,黑龙江省今年的春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久前省政府的相关会议上,有关领导也指出,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中后期可能发生的各项灾害的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