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受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影响,龙江大豆受到巨大冲击。种植、流通、加工、产品销售都受到影响,面临严重危机。
一、种植领域面临三座山:成本加大、灾害影响、比较效益低
2008 年,在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背景下,我省农户大豆生产成本增加。黑龙江农户家庭人均生产投入 1645.64 元,同比增长 34.2% ,比上年多投入 419.18 元,其中因生资价格上涨导致的投入增加占到八成。前三季度,生资价格增长幅度为 24.6% ,影响较大的化肥价格每公斤 3.08 元,涨幅达 29.5% 、燃料价格每公斤 5.34 元,涨幅达 33.6% 、种子价格每公斤 6.84 元,涨幅达 9.3% 。
2008 年春季,省内多数地区干旱,底墒不足。夏末秋初,一些地区雨水旺盛,大豆作物倒伏。秋季局部地区发生草地螟虫害。进入 8 月份,省内部分农区发生旱情,致使部分地区大豆百粒重降低,对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根据测算, 2008 年省内大豆播种面积 6000 万亩、产量 695.78 万吨,加上从内蒙经齐齐哈尔、黑河地区流入和省内进口大豆计 95 万吨及上年结转 50 万吨,龙江大豆 08/09 年度总供应量 840.78 万吨左右。
从 2009 年 4 月调研看,在国家六批收储政策影响下,水稻、玉米市场价格稳定,大豆受进口低价冲击,效益不明显。据统计,农户每亩水稻种植效益 438.19 元,玉米效益 304.11 元 , 大豆效益 166.87 元。大豆、玉米、水稻的种植效益比为 1 : 1.82 : 2.63 ,农户增播大豆预期低,从近期调研的情况看,我省大豆播种面积可能比上年减少 300 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二、流通领域遭遇三重门:渠道单一、无料采购、进口冲击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统计: 截至5月17日,黑龙江省农民出售大豆64.3亿公斤。 全省已按计划收购入库政策性大豆 45.3 亿公斤,占农民出售量的 70.45% 。从数据看,国家储备收购成为大豆贸易主渠道,往年收购主体油脂加工企业今年收购比例只占到 12.87% 。
近日,国储通过六批临时储备收购,将在黑龙江地区大豆收购数量增加到 553 亿公斤,根据协会估算,到 7 月省内油脂厂可能无料加工,贸易企业采购不到原料。
据海关统计, 2008 年中国进口大豆 3744 万吨, 2009 年前四个月国内进口大豆达到 1400 万吨,同比增长 40% ,创造历史最高进口数量。一方面是农户大豆卖不出需要国家收储,另一方面进口大豆大量进口,严重挤占龙江大豆市场份额。大量、无序的进口大豆是造成龙江大豆购销不畅的根本原因。
三、加工企业处境艰难:价格南北倒挂、市场被边缘化、缺少政策扶持
黑龙江省内大、中油脂加工企业有 37 家,如今,这些企业总体处境艰难,企业面临共同处境:定价权的丧失和市场的被边缘化。
在跨国企业雄厚资本冲击下,黑龙江油脂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1995 年前后,黑龙江油脂企业豆粕、豆油可以卖到广东沿海, 2003 年前后,只能够销售到河北, 2007 年以后,豆粕销售区域多数被压缩在黑龙江,而南方油脂企业用进口大豆加工的豆油数年前已经摆上龙江超市货架,豆粕产品也于近年打入龙江市场。作为世界大豆原产地黑龙江,大豆市场一直处于被边缘化境地,没有政策、资金支持,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2008 年 10 月,新季大豆上市,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市场价格一跌再跌。为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储入市,收储既稳定了市场价格,也稳定了豆农信心,有效防范了国际危机对黑龙江豆农利益的冲击。由于黑龙江省内豆农只认同国储 1.85 元 / 市斤收购价,豆农不卖低价,而进口豆到港完税价 1.60 元 / 市斤,比国储价格便宜 0.25 元 / 市斤,形成价格“南北倒挂”,油厂越加工亏损越严重。近期,油厂利用农户春播用钱压价收购,价格在 1.55-1.74 元 / 市斤,部分农户迫于资金压力,被迫销售。
4 月 22 日,国家把收储时间延长到 6 月底,并跟进出台第六批 100 万吨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合计国储在黑龙江总计收购 553 万吨,加上外省采购大豆 120 万吨,本地油厂采购、加工 100 万吨,种用 25 万吨,食用消耗 20 万吨,至 7 月底,黑龙江本地农户手中将鲜有豆源,我省油厂将再次面临无料加工境地。一旦这些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外资企业趁机控股产区油厂,国家粮食安全要受到威胁。
四、外资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进程不会止步
2004 年以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通过进行原料进口贸易、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资金参股来控制国内大豆产业。数据显示, ADM 、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 80% 的进口大豆货源。目前 ADM 、邦吉、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 97 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 64 家参股控股,占 66% 。假如大豆加工和贸易被外资全面掌控,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资,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国家食品安全。
跨国企业运营的目标就是效益最大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垄断经营,影响甚至控制政府部门。国家收储期开始,从低价大量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市场,弱化国家储备调控市场能力,到近日美国农业部放出消息,诋毁国储收购。可以看出,外资始终对国内粮食市场虎视眈眈,是造成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根源。
为发展龙江大豆产业,协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短期建议
1 、继续加大国家储备规模,储豆与储油并进
从国家玉米、水稻收储政策效果看,国家储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作用巨大。国储蓄水池作用的发挥,是国家三农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
从协会所做调研看,目前油脂企业虽然受到进口大豆冲击,但是这些油脂加工企业仓储规模仍在,加工设备仍在。协会统计,省内规模以上油脂加工企业整体仓储能力在 100 万吨以上,企业加工能力已超过 2 万吨 / 日。油脂加工行业是将大豆从原料转化到产品的载体 ,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油脂企业运转既能够解决豆农卖豆变现,也可缓解国储轮换压力。通过国储与油脂加工企业对接,储备豆油与储备大豆并进,既能够拓实国储在东北地区市场基础、缓解国储仓储规模压力,也可降低进口大豆低价格对国储顺价轮换风险。
2 、鼓励省内民营油脂企业整合,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网络
目前我省油厂总数在 100 家左右,其中大中型 37 家。这些油厂与沿海油厂相比,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犹如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条件与沿海外资控股企业竞争。按照这些油厂目前条件,与国储对接承担储备大豆或储备豆油的操作难度很大,如果某一家油厂单独与相关部门接洽,容易引起其它油厂负面反应。
建议省相关部门牵头,省大豆协会配合,整合省内民营中小油厂,组合营销,聚弱成强。在政府引导、支持下,依托股份制模式,成立销售公司,保留省内中小油脂企业自主权,通过建立统一品牌及铺设国内销售网络,降低运营成本,抢占关内市场,促进龙江企业国内整体布局,缓解企业与沿海规模企业差距和竞争力不足。同时,销售公司整体与国储对接采购储备大豆,降低对接难度,实现多赢。
(二)长期建议
1 、加强龙江地产大豆宣传,开办大豆节
黑龙江大豆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大豆是我省农业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兴办大豆节,请进来、走出去,请进国际客商,使我省大豆走出国门,拓宽大豆购销市场;
2、 建立黑龙江世界大豆原产地保护区。我省大豆非转基因、绿色、天然、高蛋白,优势品种很多。一旦进口转基因大豆进入黑龙江造成基因污染,黑龙江一些农村种植模式很难恢复,建议有关部门与协会共同运作此事;
3 、成立国家大豆产业基金。 由于国际资本的操纵,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一年多一年少,大豆价格一年高一年低,大豆加工企业饥一天饱一天,这样的产业经不起跨国粮商的打击。中国大豆产业问题不仅在种植业,更与农业政策息息相关,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资本策略。如今,大豆及其产品已经全部进入期货市场,国际期货市场对国内大豆价格影响日益扩大。我国大豆市场放开之后,跨国粮商凭借强大资本优势,利用期货市场对冲,通过资本市场布局把中国大豆产业收入囊中! 成立国家大豆基金,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影响资本市场,是修复中国大豆产业链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不或缺的举措。
4 、在 WTO 规则下,实施反倾销调查。依照 2004年3月3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决定》,总则第二条: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 目前黑龙江大豆产业现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建议省里着派相关部门,在国家大豆形成一定储备规模条件下实施反倾销、反垄断。按照国际市场美国政府裁决微软公司与 AMD 公司的先例,力求分拆南方外资企业垄断规模, 调控进口大豆,限制进口时间和进口数量,进一步推动我省大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