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停产的大豆加工企业都在准备恢复生产,最近几天,大豆现货价格每吨提高了200元,豆油期货每吨上涨了300元”。4月9日,黑龙江大豆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最近几天,不断有企业给他打电话询问大豆油进口限制有什么最新情况。
3月31日,由商务部下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召集的名为“2010年豆油进口企业会议”上,商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人士表示,从4月1日起,来自阿根廷豆油进口许可证的发放工作由原来各地省级商务机关统一收归商务部,同时中国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进口自阿根廷的豆油进行检验检疫。
在国产大豆和食用油受到进口和外资包围的背景下,这个被称为大豆油进口限制令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评论认为,此番限制豆油进口,也许是国家为了保护产业打响的大豆反击战第一枪。更有业内人士猜测:在豆油之后,下一个限制进口的是否就会是大豆呢?
“希望这种贸易政策能够继续扩大范围,如果对美国和巴西也采取类似措施,国产大豆将会最终受益。”王小语对记者表示。
进口权收紧的信号意义
“商务部出台政策对南美进口豆油的指标进行严控,溶剂残留超过100ppm将不予卸货。这一进口限制政策对于国内豆油市场短期呈现利好指引。”银河期货研究员鞠卓君告诉本报记者,受进口减少,看涨预期带动,大连豆油期价连续近一周上涨,成交量有望进一步放大。由于进口豆油到港量预期下降,短期内市场购销有望继续活跃。
“但是,从长期来看,国家限制豆油进口对于中长期国内的豆油供应情况并不能产生很大影响。”鞠卓君表示,原因在于,我国豆油市场大部分依靠进口大豆及国产大豆榨油,进口成品豆油的份额相当小。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进口油脂油料数量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4255.2万吨,连续第五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按进口大豆出油率18%来计算,折油766万吨豆油。由于今年国家继续执行大豆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内大豆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状况继续存在,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采购进口大豆积极性依然较高,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虽然2009年我国豆油进口47.5万吨,较前一年增长一倍,但相对油料进口量,豆油进口量只占进口大豆榨油量6%。
对这种观点,粮油专家郭清保也表示赞同,“出台这样的措施,既有贸易方面的原因,也有保护国内大豆的考虑,是想要释放出一种信号——目前国内大豆库存居高不下,政府也想从各方面施以援手。
“近期国内油脂行情特别弱,而前两年国家收储的大豆和油菜籽,基本上还没有进入流通市场,因而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今年大豆马上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因为农民比较种植大豆和玉米,玉米更为赚钱,如果豆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无疑会对大豆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郭清保认为,因此,对于豆油的限制应该是一种临时性措施,会慢慢取消,此前,对于油菜籽进口的限制也出现了松动的状况。
困境能否缓解
事实上,在收紧政策出台之后,多数业内人士就对这一是否能彻底缓解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局提出了疑问。
“从市场信息的角度来看,会对国内豆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也仅仅是一个利多消息而已。而国内豆农、豆油企业和消费者及消费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清晰。国家补贴农业的力度不够,补贴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王小语认为,虽然豆油进口新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毛豆油和大豆供应的压力,但是其利好很难传达到濒临崩溃的国内大豆产业上,更无法缓解国内大豆困局。由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更愿意用出油率更高的转基因大豆。
“相比于国产大豆企业来说,最受益的还是巴西和美国的大豆和豆油出口商。”一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产大豆更适用于食品加工而不是用来榨油,而且目前国内进口的大豆和豆油一半来自于美国,一半来自于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如果阿根廷的进口条件提高了,贸易商还可以从巴西和美国进口。
王小语也同意这一观点,“事实上,限制进口豆油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进口原料大豆的数量远远超过豆油,对于进口大豆的限制,才是决定大豆乃至食用油保卫战能够成功的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一直持上升态势。1996年,我国进口了110多万吨大豆,到了2008年,进口大豆为3744万吨,而2009年,这一数字达4255万吨,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13.7%。
“我国不会对大豆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因为国内对大豆需求量很大,而国产大豆的产量每年仅为1000多万吨。一旦限制进口,难以满足国内自身对于大豆的需求,将对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即使控制豆油进口,也只是暂时性的措施,起一个微调作用。”郭清保认为,这种缓冲式的调整,会止住目前豆油的下跌趋势,但是不会催生太明显的上涨。
争议产业规划
在王小语看来,单一的贸易政策并不能解决国内大豆产业目前的困境,“即使这种贸易政策能够继续扩大范围,对美国和巴西也采取类似措施,也很难有大的改变。”他认为,必须从整个产业政策上系统调整。
事实上,一份由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油脂油料产业规划(2009-2020)》已经上报国务院,并有望在上半年颁布。据悉,此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确保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60%食用油自给,同时还要淘汰2000万吨落后产能,以便为培育超大型油脂集团腾出市场空间。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是参与规划编制的主要专家之一。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绝大部分油脂加工企业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因此,“扶持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骨干油脂企业”,成为这一规划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鼓励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源整合,重点培育一批加工量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油脂加工企业。
同时,和以前过多依赖大豆榨油不同,此次规划特别强调,通过“多油并举”实现中国油脂自给率达到60%。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已首次将花生良种补贴纳入国家粮食补贴范围,表明了国家进一步开拓食用油消费市场源头,扩展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格局的希望。
参与规划编制的发改委产业发展所农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黄汉权表示,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构成以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为主,2008年,3个品种消费量为1888万吨,占当年油脂总产量的82.3%。他认为,中国油脂自给率偏低的症结在于过分倚重大豆。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当年油脂供应总量的54.2%。
为达到这一目标,该规划提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的同时,通过政策性贴息贷款、综合补贴等措施增加花生、山茶、芝麻、棉籽、葵花籽等传统小油种的供应。”
但对于上述思路,中国大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登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旦被批准,将危及主产区农民、加工企业和地方政府。”刘登高认为,中国大豆产业突围,不是要停止进口,而是要通过种好国内的1.5亿亩大豆,保障主产区农民和加工企业职工的就业,维护主产区大豆种植者和加工企业生存,确保国家安全的市场份额。离开粮食生产谈加工,孤立制定《规划》,是违反产销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行为。抛开粮食产业的其他环节搞《规划》,必然把《规划》搞成少数企业大兴重复建设的幌子。
“我认为国家要着力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基本方法不是倾轧国家资金搞重复建设,而是要通过扶持品牌、标准、物流、信息网络等手段,促进现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刘登高认为,产业规划的制定,必须从国家粮油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农民就业安全的立场反思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必须从大豆产业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做起,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中国要借鉴美国大豆协会的经验,设立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引导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的联合,构建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