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粕强油弱蕴含投资机会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3-22  
      3月11日,在食用油核心合约豆油Y1009完成对双头颈线位下破后的反抽动作后,豆类和食用油品种上几乎是唯一的热点消退。在食用油全体进入调整后,豆粕则呈现出相对的强势,走势稳健。以开盘和收盘价计算,在3月11—18日的6个交易日中,大连豆油指数下跌187点,棕榈油下跌239点,菜籽油下跌239点,而豆粕指数的跌幅仅为7点,盘面油弱粕强的特征明显。

    进一步分析看,笔者认为主导粕强油弱的行情的两个因素仍然存在,即品种之间的消费季节性差异和外盘资金交易方向的调整。预计在近阶段,粕强油弱的相对性仍将存在。

    一、消费季节差异性

    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月度供需报告毫无新意,大豆方面,总产量提高89万吨到25591万吨的高值,消费则调增74万吨,为23586万吨,维持2000万吨供应过剩的基调,也使得豆类价格继续承压。而要获得生机,最近的契机也要等待3月底的种植面积预估报告以寻求炒作机会。

    从报告中豆类产品的分类数据看,豆粕产量调高11万吨,而消费调低68万吨,但由于报告调低期初结转库存73万吨,相对2月报告期末库存反而下降36万吨;豆油数据则为产量调增13万吨,消费调低8万吨,值得期末库存较2月报告调增16万吨。从库存消费比上看,豆粕为3.45%,豆油为7.7%。两相对比,豆粕还略占先机。

    看完大势,我们再来讨论细节问题。前期国内豆粕期价一直偏低,逐步盘跌,其原因除美国豆粕价格走势明显弱于豆油外,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国内预期印度豆粕出口增加,价格相对国内低廉,存在进口印度豆粕冲击国内市场的疑虑;第二是国内生猪价格在节后持续低迷,饲料需求不旺,价格一路下行,市场担忧生猪存栏数走低,进而对豆粕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原因一,目前已有转变,因印度维持对食用油的零进口关税政策,使得对棕榈油进口量保持走高,因而抑制了其大豆进口。在美国农业部报告中,印度豆油产量被调低到118万吨,降低18万吨,相应其豆粕产量降低80万吨,出口量则被调低67万吨,为253万吨,也低于2008/2009年度的316万吨。印度豆粕供应压力被削弱。

    关于原因二,国内生猪价格目前持续低迷,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3月1日—3月7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周平均出厂价格为14.35元/公斤,比2月初下降7.2%。目前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10.46元/公斤,比上月初下降77.2%。至此,猪粮比价为5.5:1,比上月初下降7%,显著低于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

    总体养殖规模方面,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监测,今年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500万头,比去年12月底减少3%,比去年同期减少0.2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870万头,比去年12月底减少0.8%,比去年同期减少2.79%。能繁母猪存栏占生猪存栏的比例为10.7%,比去年12月底略有增加。依据国家预警指标来看,我国生猪存栏不得低于4.1亿头,能繁母猪不低于4100万头。虽然2月份生猪存栏继续下降,但预计我国生猪存栏总数和能繁母猪数量仍较国家公布的指标高出10%—15%,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依旧处于高位。

    但是春天来了,仔猪繁殖的季节也来到了。尽管生猪价格当前低迷,但豆粕的季节性消费高峰却近在眼前。尽管这个消费高峰在总量上可能并不显眼,但相对处于平淡期中的食用油而言就是亮点了。何况在食用油类暂不能得到国家政策支撑的慰问下,已经跌破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生猪市场还能期待国家收储的托市政策。

    如果我们还能看得更远一些,用蛛网模型解释的中国生猪生产周期已经显示猪肉价格在2009年中期经历了底部,目前处于17个月上升周期的初期。而猪粮比也在回升过程中,并有望回升到7.4:1。

    截止到3月18日,大连豆粕指数与全国豆粕现货价格的价差为230元/吨,已经收缩到过去一年来的高位,而且是保持连续的收缩。

    二、外盘资金交易方向

    2010年2月—3月上旬,美国CBOT市场也一直维持豆油强势而豆粕弱势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豆油的走强一方面是棕榈油需求强劲,价差关系拉动豆油上涨;另一方面是原油价格坚挺,而主产国阿根廷计划强制推行5%生物柴油添加比例规定,其年生物柴油消费量可能增加到86万吨,进一步增强了豆油的生物能源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外盘资金的交易方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CFTC公布的数据看,2月1日—3月15日,基金在豆粕上持续减持多单,净多仓从33162手下降到6066手,净减少25096,而非报告部分多单也减少5092手;同期,基金在豆油上持续增持净多,从2267手增加到21386手,净增19119手,非报告部分多单增净增7727手,达到9945手。资金的交易方向差异完全吻合豆粕和豆油价格变化差异。

    但是,同为大豆的制成品,在大豆本身偏空,已经奠定的基调的背景中,豆粕和豆油要走出根本上的差异何其之难。特别是,美国豆粕已经触及250美元/短吨,和2009年3月的低点重合,有技术性支撑;而美国豆油则在42美分/磅——过去一年来的高点前踌躇不前,技术压力也随之显现,资金也有考虑做节奏转换的要求。

    这一点,我们从过去5个交易日的内外盘走势以及外盘评论中已经可见看到。从技术层面和资金流向层面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仍有延续的要求。

    三、总结及策略

    以上分析并不是要证明我们有多么看好豆粕,而是我们在完成了对食用油整体反弹的判断后,在大豆或者是油料基本面大局已定的背景下,细化交易机会。或者说是寻求相对安全和有一定潜力的投资机会。也许仅仅是为了在避风港中等待一下次买入食用油的机会而已。

    基于对以上分析的认识,笔者认为近期豆粕存在一定的交易机会。由于M1005豆粕走势受现货价格拉动更为稳定,建议投资者不妨以其在日内布林中轨的技术位得失作为参与M1009豆粕合约的技术依据。

    而对于整体食用油市场,在消费暂时没有起色的情况下,投资者应以投机成分几无,而基本面又最好(国内产区干旱,油菜籽减产和国家托市政策可以预期仍将继续)的菜籽油作为是否重新介入的主要风向标,其关键技术支撑位可以设定为菜籽油RO1009合约对应的2009年托市收购价换算成本7800元/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因油料基本面大势确定,油和粕只有相对性的机会,投资者对于行情的预期不能脱离实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