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说明国家加强了对农民、农村政策的重点倾斜,防止粮食降价,防止土地荒废。常言道谷贱伤农,只有让农民心中有底,才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现在粮食市场是多元化格局,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加工企业同样是市场主体,同等对待。李忠军举例说,在2008年以前黑龙江全省只有国有粮库收粮,那时是粮找库,集中排队,可今年看来是库找粮的情况,粮库收不上来粮,农民惜售,真出现了憋粮现象。以前没有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低价就不见底,有了最低收购价,即使粮价低了,也还有国家粮库可以收,所以农民种粮有了底线。
李忠军指出,当前粮食问题主要就是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偏低。大豆一亩地产二百斤,国家出台收购价3740元/吨,等于一亩地才卖374元,种子、化肥和人工方面成本就得将近300多块钱,农民种一亩地就挣几十元钱,积极性肯定不是很高。从黑龙江大豆价格偏低的情况看来,主要因素:一是进口量太大,二是没有把东北大豆做大,没有做出品牌来。“阿根廷、巴西和美国是大豆主产国,他们是转基因大豆,我们黑龙江、东三省的大豆是非转基因的,品质更好,但是我国却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现在市民还没有感觉到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的区别,但是过度依赖进口,粮食安全问题和人民健康隐患却在加剧。”他不无忧虑地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指出,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李忠军认为,这对地方政府和粮食企业都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他建议,国家应该引导政府多下基层调研,把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鼓励规模化生产,引导培育种粮大户,只有大户手中的地多了,大机械可以进入农田耕种,种粮大户的经营、管理才更有劲。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增加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增收,农民富了,腰包鼓了,国家的负担就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