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多数农产品能够实现自足自给,但大豆产业从本世纪初期逐渐成为国家粮食战略的短板,处处受制于外国。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4255.2万吨,较2008年增加511.6万吨,增幅为13.67%;其中每年从美国进口比重超过51%,国内连豆市场大豆走势也成为美豆价格影射的产物。
外资大举进军国内油脂市场开始于2004年。由于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面临破产倒闭,以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四大粮商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大规模渗透,短短几年时间,四大粮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的贸易体系、成熟的管理模式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加工量,同时完成了向产业的物流、精炼等核心节点的延伸。外资渗透的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是国内压榨企业无法比拟的,本土压榨企业在竞争中屡遭“滑铁卢”,我国大豆产业正面临残酷的考验。对此,笔者认为,杜绝大豆进口已不现实,谴责外资的阴谋论也无意义,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寻求出路。
区分农民增收的“原动力”与“推动力”。经历了近10年“豆殇”,国产大豆仍旧保有1.4亿亩的种植面积,这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导向,更是土地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东北、内蒙古4600万豆农的生存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单产量增加有限的条件下,依靠有限的政府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只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应。从长远来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研发高产大豆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从而增加大豆产量,才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原动力,而补贴只是农民增收的“推动力”,两者的作用不能混淆。
营销模式主推“避实就虚”而非“以卵击石”。外资进入并非洪水猛兽,既然开放市场,就应该直面挑战,通过自身能力的修炼,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豆类产业。我们无法从资金规模、贸易渠道、规模优势等方面与外资抗衡,那么我们就要充分体现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凸显商品的差异化。根据公开报道,2008年,当国产非转基因榨油用大豆因为价差在进口大豆面前一蹶不振时,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源油厂出口到日本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价格每吨达到了4600元。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非转基因大豆以其“有机”和“绿色”的特性为主打,加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必定有其新的市场定位。
理顺本土油厂与豆农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程度来讲,油厂和农民利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却是相辅相成,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2009年国家大豆收储政策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近几年,国内大豆压榨利润持续下滑,中粮、九三作为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本土油厂也开始暗渡陈仓加工转基因大豆,而豆农手中的大豆却大量积压。因此,政府应该统筹好油厂与农民的关系,实现两者利益的联动。具体可以参考一下广西糖厂与蔗农的提前联动政策。政策规定,按照一级白糖含税销售价格4400元/吨,对应普通糖料蔗314元/吨,如果榨季结束白糖价格高于4400元/吨,制糖企业按照6%的比例与蔗农进行二次结算,价格低于4400元/吨,不再进行二次结算,蔗农也不需要将多得的蔗价款退还给制糖企业。是否可以考虑将豆油价格与国产大豆价格进行联动,例如将豆油8000元/吨,对应大豆价格3500元/吨,将豆粕价格控制在一定的波动区间,然后根据油厂实质销售价格或利润对农民进行二次结算,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农业补贴措施、韩国牛肉等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