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豆粕期货市场回顾:整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0-02-10
     2009年豆粕期现价格走势回顾

    在经过了半年的连续下跌后,2009年国内豆粕市场开始有所回暖。回首全年的走势,“震荡”与“攀升”,成为概括全年期货行情的两个关键词。整体来看,2009年的豆粕市场走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月~6月初

    上半年,南美减产和美豆库存降低的炒作,再配合上世界经济的复苏,豆粕期货价格开始回暖。但是其中也出现了“H1N1流感”等小插曲,豆粕价格步履蹒跚地站上每吨3200元。

    第二阶段:2009年6月份~9月份

    美豆生长期天气良好,美国农业部对新年度大豆产量的预估持续上升,创纪录的单产令国际大豆价格整体备受承压,大连豆粕期货价格回落至每吨2700元附近。

    第三阶段:2009年9月份~12月份

    全球经济的复苏,美元的贬值给大宗商品价格带来了有力的支撑。同时,正值大豆收割季节,美豆产区的降雨导致收割延误,短期库存紧缩,提振了豆类市场。而国内,由于国家前期大量收储,大豆供应出现了断档,油厂停机现象较为普遍,市场货源供应紧张,豆粕现货价格持续攀升,带动期货价格再上每吨3000元。

    2009年的豆粕现货市场,整体呈现一种震荡上升的态势。大连地区现货价格自每吨3200元起步,第四季度因进口大豆延迟到港,豆粕库存紧缺,价格一度涨至每吨3750元,部分地区港口更是高达每吨3800~3900元。在养殖行业回暖,养殖效益增加的环境下,豆粕现货价格稳步向好,而期货价格则受制于美盘等因素的制约,期价价格没有走出稳定的上涨行情,全年期现价差一直保持在高位。

    影响2009年豆粕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

    宏观经济对豆粕市场价格的影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实际GDP增长速度,2009年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开始出现。尤其是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资本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表现尤其明显。

    由于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高,以及所预期的美元储蓄利率依然保持低位,国际上的过剩资金和流动资本纷纷看好人民币升值,因此大量涌入中国市场。2009年前三季度热钱涌入规模达到21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5万亿元左右。这样大规模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加重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消化一般有两个途径,即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上涨。从2009年国内的CPI和PPI数据来看,11月CPI如期转正,PPI降幅也在迅速收窄中,12月有可能转正,因为已经连续几个月出现环比正增长。2009年以来通缩情形逐渐减轻,CPI、PPI季调环比趋势先后于二季度转正,通胀压力在加大。

    2009年饲料养殖行业复苏

    2007年~2008年上半年,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养殖户集中补栏,我国生猪市场呈现了一波牛市格局,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显著回升,国内生猪存栏水平开始进入周期性的偏高水平。受此影响,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下跌。4月份,受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猪价跌势加剧,多数养殖户每头亏损100元~300元。

    当猪粮比价连续数周低于国家预警平衡线之时,国家宣布启动冻猪肉收储政策,国内猪价因此自低谷企稳并反弹。6月13日,当商务部宣布正式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以后,猪价反弹力度加剧,不少地区猪价每500克一度超过5.5元的水平,养殖户盈利水平在每头100元~200元,偏高盈利甚至达到每头300元。养殖效益重新回到盈利区间,生猪存栏量也逐步上升。

    然而,国内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在下半年的震荡走高,却成为了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最主要成本因素。特别是玉米,在传统秋粮上市季节,玉米价格并未出现明显回调,在短暂调整之后继续上扬;而豆粕价格也自4月份跌至年内低谷之后,呈现震荡上扬的态势。特别是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在美豆收获期推迟近一个月的影响下,我国进口大豆到港相对集中的时间由11月份推迟到12月至2010年1月份,豆粕价格在12月上中旬大部时间在每吨3700元~3800元的偏高区间,较11月份每吨上涨150元~200元,部分内陆地区由于豆粕缺货,现货价格每吨高达3900元~4000元。豆粕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他蛋白原料的走高,国内杂粕、氨基酸等价格也都呈现大幅上扬的态势,使得饲料成品料价格被迫上调,养猪成本也随之抬升。

    不过,由于猪价四季度涨幅较大,在饲料成本上升之后,生猪养殖盈利仍每头可达到100元~300元,因此在当前饲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生猪养殖企业依然有一定的盈利空间。2009年全年国内生猪存栏水平始终保持在4.5亿头以上的高位,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占据生猪存栏比重的10%以上,明显超过正常合理比重8%的水平。生猪存栏水平偏高,对猪饲料需求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我国饲料月度产量可以看出,2009年1月~11月饲料月度单产都高于前三年的同期水平。2009年11月,中国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的产量总计达到1325万吨,同比增长32%;1月~11月累计产量为12181万吨,同比增长25%。

    饲料价格虽大涨,但生猪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仍然保持正常。相对而言,家禽养殖业对饲料成本大幅上升临近承受底线,目前不论是蛋禽养殖还是肉禽养殖,盈利水平普遍微薄,饲料价格稍有提升,均可能导致养殖企业亏损,因此饲料提价对于养殖积极性存在不利影响,这从年底前的肉鸡补栏积极性较差可见一斑。

    相关粕类价格走势

    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2009年中国花生产量为1272万吨,比早先的预测下调了62万吨,低于上年的1430万吨。同时,2009年中国油子也出现了减产,从而带动了大豆进口需求。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88.7万吨,1月~11月为3777万吨,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65%。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2009年全年大豆进口料为4248万吨,同比增504万吨,增幅13.5%。

    由于豆粕与棉、菜粕之间的价差变化,对其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影响较大。2009年以来,豆粕价格整体平稳运行,而棉粕和菜粕价格却出现了较大的涨幅。虽然近期杂粕价格也逐步止涨企稳,个别地区小幅调整,但整体价格也已调整至较高位置,与豆粕之间的价差亦随之缩进。

    从目前的价格来看,国内豆粕与菜粕和棉粕的价差分别在每吨1600元和1100元左右。相对来说,菜粕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由于目前菜粕库存极低,加之菜粕主要应用于水产饲料,而天气的转冷,使得其需求量逐渐减少,因而对豆粕需求的影响也显得比较有限。另外,加拿大进口菜子事件仍未解决,后期紧张的供应局面可能继续推高菜粕价格,这将使其对豆粕的价格优势继续缩小。而棉粕目前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再结合蛋白吸收率及适口性等指标,其对豆粕市场的影响不大。

    压榨利润变化

    2008年年底,随着美盘跌入低谷,相对便宜的进口大豆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大豆市场,油厂大豆压榨利润迅速窜高,进口大豆压榨利润每吨一度高达550元,国产大豆压榨利润也达到了每吨500元。过高的压榨利润也导致2009年以来,油厂加大了开工率,部分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上半年加工量增长了35%左右。油、粕产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今年以来,大豆压榨利润震荡回落。据统计,11月国产大豆加工利润为每吨124元,进口大豆压榨利润为每吨1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