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方面:产量利空逐渐消化
受2009/2010年度南美大豆产量有望刷新历史纪录这一利空影响,国内外豆类市场从上月开始陷入谨慎交投阶段。笔者认为,在重重增产预期消息释放下,目前市场已基本将这一利空充分消化,反而未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大豆产量较预期下滑的概率在增大,未来市场可能从产量数据变化中重新获得利多支撑。
中间环节:企业补库有望转好
近期庞大的美豆进口规模一度加深市场看空预期,部分产区贸易商大豆外销出现停滞局面,不少贸易商开始退市观望,这一现象延缓了产区市场中间环节的流通速度。饲料企业入市采购态度也倾向谨慎,大多维持低库存和按需限量采买策略,这加剧了豆粕低库存状况。不过随着存库逐渐被消耗,市场需求将会促使饲料企业新一轮补库活动。特别是历年春节之前,饲料企业备货需求一般维持旺盛水平,这对短期豆粕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下游需求:或有可观增长
在我国豆粕消费中,家禽类占豆粕消费的52%,生猪养殖占豆粕消费的29%。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肉鸡产量1370万吨,同比增长15.2%。美国农业部国外服务局预计2010年中国肉鸡产量将达到历史新高。
伴随近期猪价高位回调,国内生猪养殖效益出现一定下滑。但从整体来看,盈利区间的小幅萎缩不会对农户养殖积极性造成明显影响。农业部信息显示,今年11月份繁母猪存栏比例在10%以上,表明未来生猪出栏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这将提振未来豆粕饲料需求。
天气炒作:携通胀预期卷土重来
当前全国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仍在延续,交通运力紧张状况因此加剧,市场供应因此受到一定限制。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冷空气将继续频繁入侵我国大部地区。参照去年11月中旬雨雪天气助威农产品强势上涨来看,恶劣天气可能再次成为市场炒作焦点。
寒潮来袭也会激化新年度“蠢蠢欲动”的通货膨胀预期。当前随着暴雪和低温而来的,是以蔬菜为首的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食品价格即使轻微上涨,也可能让人联想到通货膨胀。鉴于农产品对通胀的敏感特性,豆粕完全有可能借通胀之势发动新的上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