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粮食价格指数上涨7%,通缩压力已得到矫正,并逐步向通胀压力过渡。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依然同比下降2.1%,但降幅大幅收窄。通过比较CPI、PPI及粮食价格指数变动趋向可以看出,CPI、PPI指数的低点均出现在2009年的7月,分别为-1.8%和-8.2%,粮食价格指数的低点则出现在2009年1月,为上涨3.9%,即便是在CPI和PPI处于谷底7月,粮食价格指数依然保持5.1%的正增长,显然,粮食价格领跑于CPI其他组成商品。可以预计,PPI指数在2010年第一季度内即可由负转正。国内商品市场通胀压力日渐明显,而粮食价格的上涨则面临更大的压力。
自2008年11月政府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以后,银行间贷币市场流动性得到了极大地释放。2009年1-11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21万亿元,同比多增了5.06万亿元,仅多增这一项就超出了国家在年初所确定的5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的目标。2009年12月6日,国务院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2010年市场的流动性依然会很宽裕,庞大的资金投放进市场后,在对经济产生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拉动商品价格的上涨。有学者估算,通胀滞后于资金释放期约12~18个月,估计在2010年上半年,国内商品市场将会面临通胀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消费市场丝毫未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10年第一季度,在农历春节效应叠加情况下,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速将会再次得到提升,其中,以食用消费为主的粮食价格仍将会是主要上涨品种。
基于对通胀的预期,尤其是对粮食价格上涨的担忧,加上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的兴盛,近期大各农产品仍将是主力资金追捧的热门品种,相应地市场价格也可看高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