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宇提供的涨价理由相同,中粮集团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符如梁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原料价格的高企,逼迫中粮非涨不可。”
不过,包括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在内的业内专家,以及国家发改委官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食用油上涨的后劲不足,原因是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手里有了大批的大豆储备和食用油储备。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后者甚至悄悄进口了一大批转基因大豆毛油,补进国家储备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充足的库存,让中粮和嘉里难以像2007年一样,享受价格大幅上涨的快感。
跟风芝加哥
“大连期货市场上的大豆价格基本上是美国芝加哥期货的影子市场。”符如梁说,“国际价格就此实现了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
记者查阅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10月初到12月,一级大豆油的市场价从每吨6800元涨到了每吨8100元。
菜籽油从每吨7800元涨到了8700元,花生油和玉米油涨幅相对比较大,分别从每吨12000元和7300元涨到了16500元和9000元。
林宇说,“我们一点都不想涨价,现在成本高企,非涨不可了。”
他告诉记者,12月1日,金龙鱼向经销商发出了涨价通知,其中金龙鱼大豆油和菜籽油涨价6%左右,调和油涨价12%左右。
中粮集团旗下的“我买网”作为中粮的网上销售终端,同样开始筹划涨价。“我买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有一些价格确实在调整,未来几天还要涨,想买的话抓紧买。”
“一周内,金龙鱼大豆油每箱(5L×4)涨了6元,福临门涨了两元。”11月底,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信息部主任刘敬亮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国际大豆步步紧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大豆企业放弃了国内大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九三粮油。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田仁礼曾经是坚定的国产大豆支持者。但9月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田仁礼颇为无奈地说:“我们现在也开始使用进口大豆了。”
田认为,尽管拿到了补贴,国产大豆并没有优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国产大豆托市价格是3750元/吨,而运到生产基地就达到3900元/吨了。进口大豆的到港口价格不过3700元/吨左右。
领头羊的压力
在近日接受采访时,发改委官员说,中国食用油市场并不存在被外资操纵的问题。这似乎验证了双方同时涨价不存在合谋。
益海嘉里已经越来越感受到了独占鳌头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和荣耀,还有压力。益海嘉里人士透露,益海嘉里占有国内小包装食用油40%左右的市场份额。
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外资企业不再被鼓励扩张油脂压榨产能。
2009年1月至今,中粮集团、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央企新上马的油脂压榨项目累计产能接近1000万吨,丰益国际则不见动静。
中储粮的底气
不过,不论是嘉里或者中粮,可能都无法在未来享受到价格暴涨的利润。
12月14日,发改委官员接受采访时说,食用油后期不会大涨。
他的信心来源于充足的库存,国家对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掌握了大量油料库存,食用油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食用油后期不可能大幅上涨。
2007年,大豆毛油价格涨至16000元/吨,大豆油的价格也上涨一倍左右。当时为了平抑食用油价格,中储粮向市场投放了20万吨中央储备食用油。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2374万吨,因此,这一抛售并未起到效果。
不过,现在的中储粮已经有了充足的底气。
截至2009年12月5日,中储粮在内蒙古等17个油菜籽主产省区累计收购临时储备油菜籽403.9万吨,已加工成油136.6万吨。另外中储粮手中还握有去年收购尚未销售出去的约500万吨临时收储大豆。
实际上,除了国内收购大豆和油菜籽进行储备外,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还委托中储粮等单位从国外进口食用油进行储备。根据海关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1月~11月,中国累计进口食用油683万吨,同比增加9.1%。
虽然,国家粮食局官员和发改委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并不知中储粮及其下属公司是否进口大豆油。不过上述官员表示,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关税配额和进口国营贸易管理对豆油、棕榈油(棕榈硬脂除外)、菜籽油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而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储粮在东莞和镇江都有大豆毛油进口。
记者随后从发表在镇江媒体上的一篇新闻中证实了知情人士的说法。这份报道中说,2008年以来,镇江口岸共进口18批次植物油,总重16.5万吨,主要进口单位是中储粮镇江公司,该公司9月份以来就连续进口了7.6万吨豆油作为国家储备油。
郭清保估计,2009年全年,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将逼近4200万吨。在国内储备充足、国外大豆等食用油原料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的背景下,食用油持续看涨面临重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