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豆类:上行中隐含变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2-09  
     豆类的上涨似乎并不难找到理由

    通胀预期之下,今年以来振荡上行的豆类期价近期走势增陡,纷纷创下或接近年内高点。美豆的出口、压榨数据,中国的强劲需求……豆类的上涨似乎并不难找到理由。不过与此同时,南美洲大豆增产预期、国内巨量大豆储备……这些因素在被市场忽视的同时也成为悬在豆价之上的利剑。资金追捧下的豆类涨势还能走多远?

    豆油:资金追捧不可替代性增强

    国内油脂期货市场在经过近一周的盘整后,近期走出突破行情。国际豆类市场高位运行、国内资金充裕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构成了本轮期价上涨的主要动能。我们认为,未来国际大豆价格仍有望进一步上行,而国内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会发生明显转变,加之元旦、春节临近,在市场预期油脂需求会进一步好转以及贸易商和终端库存偏少等利多因素支撑下,预计国内油脂市场仍将进一步冲高。

    美豆迎来压榨高峰期 国际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当前美国大豆市场正处于收获后的压榨高峰期。从今年美国出口及畜牧业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后期美国大豆压榨仍将维持旺盛。另外从产出品的需求来看,美豆粕季节性需求旺季集中在10—12月末,其消费量稳定在300—360万吨之间,随后便会逐步走低。而从此时开始美豆油逐步转强,在经过1月份前后的探底后,其需求将在第一季度逐步好转。因此总体来看,在第四季度余下的时间内美国国内大豆市场整体需求将维持高位,这将利于美豆期价的坚挺。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豆油、豆粕需求的强弱关系转换,将会使得油粕比进一步回升,而这也将会影响国内市场油粕之间的强弱关系。

    由于我国的托市政策以及2009年南美洲大豆减产的缘故,新年度美豆销售异常强劲。对于全年3606万吨的销售预期而言,目前仅剩下不足1000万吨销售计划,这使得美豆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几无销售压力可言,这将提振美豆期价。后期随着美豆销售、检测数据的进一步确认,美豆整体仍将是易涨难跌格局,当然,这种局面也可能会随着南美洲大豆的上市而发生改变,但这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油脂需求回升提振大豆市场

    随着经济数据的逐步好转,人们对未来国内经济的复苏更为乐观,这也使市场更加看好未来商品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元旦、春节的来临,人们对油脂市场需求也有着良好预期。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港口贸易商出货量较前期已有所增加,部分小包装企业和食品企业的备货使终端需求有所好转,更重要的是目前终端和中间商的库存并不多,而且中间商有惜售心理。这些都对豆类价格提供了支撑。

    资金追捧 期价仍有上行动能

    油脂相对偏强的基本面加之通胀预期使其倍受资金追捧,国内外市场均是如此。CFTC报告显示,在截止到12月1日的这周里,大豆上的基金净多单已经由9月中旬的3.2万手增至11.6万手,增长了263%。基金豆油由9月下旬的净空单1.5万手变为净多单3.9万手。统计显示,当前CBOT大豆基金净多单数量已经达到2007/2008年高峰期时的75%的水平,其对盘面的影响力已经十分明显。随着大豆基本面的偏强运行以及其他高收益资产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在金属和房地产市场的热炒过后,资金选择农产品的可能性更大。相信豆类市场仍将是资金选择的对象,而大量资金的进场无疑将对期价形成较强支撑。

    国内市场同样如此。目前农产品已经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而豆类品种更是被市场所青睐。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以及年度整体反弹幅度相对较小体现出的价值洼地,令资金炒作兴趣较为浓厚。自9月份探底回升以来,大连豆油主力合约持仓持续增加,以江浙资金为代表的多头给予豆油市场较强支撑。豆油期价自9月底触底以来已反弹1500多点,反弹幅度高达17.4%,可见资金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并且当前资金的流入并未停止,随着多头资金的不断流入,豆油期货价格仍可能进一步冲高。

    相关油脂市场给与利好支持

    豆油价格走强的其他因素,则要归结于国产秋收油菜籽的减产以及当前的油菜籽托市政策。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2010年度中国花生油和棉籽油产量将同比下降41.6万吨。而花生油及棉籽油产区也多为豆油传统消费区域,由于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的减产,令北方地区豆油需求增加。另外,长江流域菜油区域由于国储控制了70%—80%份额,令市场上无油可卖,加之限制菜籽进口,更是让菜籽加工企业早早停机,该区域更多的需求也转向了豆油。短期内这种局面仍然难以改善,随着冬季气温的进一步降低,棕榈油也将进一步退离市场,市场对豆油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油脂期现货市场仍将保持强势格局。尽管在当前高位市场压力显现,但考虑未来国际大豆市场易涨难跌,国内需求仍将进一步好转,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等因素,国内油脂市场仍将保持向上趋势。

    快步登高须提防“隐形杀手”●张如明

    进入第四季度以来,以油脂为首的农产品市场出现大幅上涨。在资金的大举介入下,农产品市场上“通胀预期”与“现货卖出套保盘”形成激烈的对峙局面。连豆市场上,在近期国家公布新年度收储政策后,国储暂停拍卖卸掉了压在国产大豆身上的包袱,沉寂将近一年的连豆市场逐步活跃,持仓迅速放大,1009合约在国庆节后已经上涨了近600元/吨,资金介入农产品市场的热情高涨,通胀预期成为市场主流。不过,大豆市场供需格局对其定价仍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今年收储政策的微调,加工企业加入到收购主体中,国产大豆在市场的流通量得到保证,内外盘大豆价格走势的联动性将逐步恢复。

    创纪录的需求将支持美豆价格坚挺

    近期美国大豆需求强劲,无论是出口还是压榨数据都对市场构成明显的利多支持,这一主线在外围通胀炒作的背景下被进一步强化,这也是美国大豆在预期产量创纪录的情况下价格仍然持续走高的原因。

    由于今年国内大豆产量降低,而去年收储的大豆也暂停拍卖,导致了我国大豆进口需求增长,加上南美洲减产造成的陈豆库存紧张,使新年度伊始美国大豆出口即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美国农业部最新一期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1月26日新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量已经达到2781.41万吨,与11月份供需报告预期的全年度出口量3606.12万吨相比已经完成了77.13%,如不出意外,后期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将会继续上调全年出口量预期。而在美豆出口中,中国购买量达到1701.58万吨。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计,今年国内大豆总消费量将增加230万吨左右,其中压榨量增长约200万吨。由于今年东北地区大豆减产,需求增长的预期也使相关加工企业加快了购买进口大豆的速度。但我们不要忘记,国储还有超过600万吨的大豆储备,暂停拍卖并不意味着长期停拍,无论是今年的减产还是需求的增长,国储的储备量都足以弥补。因此,大豆年度进口量究竟能否维持高位仍需看政策面的指向,储备大豆能否顺利进入市场流通将决定国内的供需格局。同时,美国大豆出口量后期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政策面变数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新季南美洲大豆上市后,美国大豆要想重演上年度反季节出口高峰的局面几乎不太可能,美国大豆现阶段的强势出口数据并不一定能够拉动全年度出口量大幅增长。

    与出口相比,美国大豆新年度压榨量增长幅度并没有那么抢眼,不过仍高于市场预期。由于9月份压榨量过低,造成豆粕供应不足而出现价格快速上涨,从而带动压榨利润上升,直接导致了10月份压榨量的大幅增长。美国普查局公布的压榨报告显示,10月份美国大豆压榨量为1.5526亿蒲式耳,但豆油库存增长幅度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良好的需求。美国大豆压榨的后期形势目前尚不明朗,原油价格高位对生物燃料需求的刺激也会对美国大豆压榨量产生较大影响。

    总体来看,在南美洲大豆上市或产量明朗之前,美国大豆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其作为出口市场上的唯一货源,将继续受到国际买盘的竞购,这决定了美豆价格仍将保持坚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大豆出口速度将逐步放缓,特别是后期一旦南美洲产量确认,中国将有可能取消部分美国订单转而向南美洲订购。

    南美洲种植预期不支持价格上涨,但产量不容有失

    去年阿根廷大豆巨幅减产直接导致全球大豆供需格局的逆转,使美国大豆在丰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摆脱低库存的状况。由于南美洲大豆产量近年来波动频繁,这使市场对于明年南美洲大豆再度出现减产形成一定的投机预期。我们目前无法评估明年南美洲大豆产量如何,这取决于未来生长期的天气情况,但现阶段从该地区的种植情况看,大豆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是可以期待的。其中,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将分别达到2270万公顷和1900万公顷,美国农业部预期两国产量分别为6300万吨和5300万吨,目前无视南美洲大豆产量增长预期显然并不客观。在北半球大豆产量已定以及需求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南美洲大豆产量是决定后期全球大豆供应格局最关键的因素。尽管目前市场对于南美洲大豆产量可能出现的恢复性增长视而不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美豆价格步入关键阻力位一线,南美洲题材将逐步成为市场主导。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南美洲大豆产量不容有失,任何不利情况的出现都将进一步加剧本已紧张的供应局面。

    总体而言,短期内资金面的力量仍然占据大豆市场的主导,在国家政策面保护农民利益导向明显的背景下,连豆冲高仍有动力,而且通胀的传导也开始慢慢在下游商品中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始收兵之际,国内“保增长”的大局将会使国际资源类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我们似乎已经踏上了一条通往通胀的不归之路。对于连豆及相关品种而言,投机力量对抗“卖出套保盘”的局面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多头能否应付巨大的现货库存将会是后期行情的关键。如果经济继续处于增速期,库存可以伴随着通胀的传导而在下游消费掉。不过,根据目前的经济环境,我们还不能确认消费的真正回暖,那么多头就只有囤积库存这一条路。但这种方法对于农产品而言并不可靠,农产品自身供需格局仍会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近期商品价格上涨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还应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受制于大豆隐性的库存压力,对其追高并无实质意义,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面的导向以及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动,防范大幅调整的“杀伤性”行情。

    大豆:新季供需形势趋于利好●江洋

    2009年全国大豆产量大幅降低,农民惜售心理增强,国家继续加大收储力度,这些均有利于价格阶段性维持高位,但仍需要考虑后期进口大豆数量巨大、商品市场的阶段性回调以及国家调控措施等带来的冲击。

    国内产量大幅降低,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计显示,2009年国内大豆产量将达到1450万吨,较上年减少105万吨或6.7%。2009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较上年减少33万公顷或3.6%。而民间机构预测的国内大豆减产幅度更大,达到15%—30%,远远大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减幅,这成为后期实际供应紧缺的炒作题材。目前阶段农民惜售心理较强,无法从农民销售情况判断实际产量。

    国内大豆消费情况将改善

    2008/2009年度国产大豆的消费格局和传统相比出现较大变化,油用国产大豆数量大幅减少,该部分缺口主要由进口大豆来弥补,而国储收购占用了国产油用大豆的份额。而在2009/2010年度,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方面国储将2008/2009年度195万吨临时储备转为地方储备,并一次性给加工企业每吨210元以消化这部分储备,另一方面在2009/2010年度收储过程中直接引进加工企业,这将在保护大豆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有效地消化库存,削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从而根本性改善国产大豆消费不足的情况。而粮库为了能够从国家获得仓储费用也会积极收购,这会在收购初期形成“抢粮”格局,现货收购价格将维持坚挺。

    国家政策和国际市场情况将会对供需形势产生冲击

    新出炉的国家收储政策虽然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入市收购,但实际产能和压榨利润会左右加工企业收购的实际数量,而农民惜售看涨情绪可能会导致其错过最佳卖粮时机。

    国际市场方面,新年度通胀预期的增加和天气等不确定炒作因素有望进一步抬高进口成本,这将使国储价格显得偏低,油厂市场行为将会使需求变得不确定。如果未能实现有效收储,后期市场供应压力将会增强,此外国储新年度的拍卖和保值时机也会对需求形成较大影响。

    在目前环境下,国内大豆价格将会由去年的被动持稳转为主动性走高,短期市场表现仍会坚挺。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大豆价格脱离收储保护价格水平后如无新的买盘需求,则会有阶段性回调要求,因此不宜过分追涨,建议保持强势振荡思路。

    豆粕:利多因素消化下游增速放缓 东海期货 吴小艳

    11月中旬以来,在CBOT美豆期价不断上涨的指引下,受下游季节性需求推动及国家临储大豆政策托市影响,国内连豆粕期货展开一轮新涨势,一度站上近5个月的新高点。纵观整个大豆市场,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大幅增产以及南美洲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定下豆类宽裕供给的格调,而国内市场近期关注的焦点——国家临储政策也已尘埃落定,利多因素被市场逐渐消化。目前豆粕现货价格已经脱离成本区间,在整个金融市场振荡的环境下,近期连豆粕期价高位调整的风险正在加剧。

    美豆出口强劲趋势未来或将放缓

    本年度美豆大幅增产,但良好的出口数据仍为CBOT大豆期价打入了“强心针”,刺激美盘不顾供给的增加而再次上扬。然而目前美豆出口已占全年度出口目标的近80%,中国目前是美豆最大的进口国,采购量已达到上年度美豆进口量的80%以上。另外,近期国家收储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国产豆收购价格为1.87元/斤,合3740元/吨,而美豆明年2月船期进口大豆完税成本已达3985元/吨,随着美豆期价继续上行,进口完税成本还将大幅上扬。对比之下,国产豆对于油厂来说更具吸引力。同时,收储政策的出台增强了豆农销售意愿,未来产区大豆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对美豆的依赖亦将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后期美豆出口速度必然放缓,对CBOT大豆期价的支撑作用也将降低,豆类市场回调压力加大。

    国内港口大豆库存压力加大

    据海关数据统计,此前8、9、10月份大豆进口量为6月份创下高点之后的低迷期,这与前期国内油厂压榨利润下降从而降低大豆进口量有关。随着市场的消耗,国内各港口的大豆库存量已降至历史低位水平。但随着备货季节的到来,我国将在11、12月份迎来爆发式的进口,进口量分别上升至300万吨和380万吨,分别增长30.4%和26.67%。随着进口大豆大量到港,港口库存水平将从前期的历史较低水平逐步攀升。

    港口大豆库存量的低位反弹将使沿海地区油厂豆源得以宽裕,而东北产区有国家收储政策托市,规定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总公司一次性费用补贴0.08元/斤,收购期限为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收购的大豆必须在2010年6月30日前加工成豆油,豆粕的市场供给量也将相应大幅增加。因此我们认为,随着进口量的恢复、沿海港口大豆库存量的增加以及国储政策的托市,后市豆粕供给量将大幅增加,这对期现货价格的上扬都将形成一定的利空压力。

    沿海油厂开工量增加,豆粕现货将承压

    进入12月后,国内豆粕现货价格窄幅调整,沿海地区油厂大量执行前期合同,国内各地豆粕市场供给偏紧局面仍在持续。但是随着进口豆到港速度的加快,市场预计从12月上旬开始,沿海地区多数油厂将陆续恢复开工生产。在经历了持续数月的偏低到港量之后,进口大豆到货量持续放大,12月份国内的进口大豆供应将会相对宽裕,这将对目前已处于年内高点的豆粕现货价格施加压力。

    当前豆粕价格的高位建立在紧张的基本面之上,未来随着供应格局转换,价格基础也将作出调整。我们认为,在国内大豆供应量预期充足的前提下,豆粕现货市场将承压回调,回调的幅度仍需进一步关注。

    下游猪价攀升,补栏迟滞

    受供应趋紧与成本因素支撑,近期生猪价格强势上扬。截至12月2日,全国销售均价为12.03元/公斤,周比上涨0.41元/公斤,已全面突破12元/公斤关口。随着猪价上扬,养殖盈利较上个月有所好转,其中猪粮比价为6.68:1,料肉比价为4.76:1,双双上扬。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食品加工企业将展开新一轮备货,供需缺口的放大对猪价的支撑依旧强劲。

    然而,近期原料价格的普遍上扬,不仅拉高了饲料价格,更为明年的饲养成本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饲料价格增速超过猪价增速,养猪利润恐将滞涨反跌。与此同时,在全国生猪价格普遍回升之际,仔猪价格不仅未随之跟进,反而一路回跌。目前,国内外三元生猪均价在12元/公斤左右,而仔猪全国均价已接近18元/公斤,二者价差在逐渐缩小,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仔猪价格低于生猪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当前生猪补栏依然清淡,局部地区高热病与口蹄疫疫情仍在反复,养殖户出于对疫病以及后市养殖成本的担忧,补栏热情消退。二是仔猪价格上不去反映出养猪业整体产能过剩。我们认为,当前猪价回升属于季节性上涨,随着后期节日效应的消退,猪价恐将面临供应压力,阶段性上升将逐步趋缓。养殖业增长速度的放缓将降低饲料加工企业的加工效益,进而降低市场对豆粕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豆粕市场基本面利多因素已逐渐消化,而利空因素正在逐渐显现。在通胀预期和金融市场振荡的背景下,目前豆粕已涨至相对高位,后市涨幅相对有限。在目前的价位上,投资者不应过分追高,应警惕回调风险。

    通胀预期之下,今年以来振荡上行的豆类期价近期走势增陡,纷纷创下或接近年内高点。美豆的出口、压榨数据,中国的强劲需求……豆类的上涨似乎并不难找到理由。不过与此同时,南美洲大豆增产预期、国内巨量大豆储备……这些因素在被市场忽视的同时也成为悬在豆价之上的利剑。资金追捧下的豆类涨势还能走多远?

    价格越高政策风险越近●郑智伟 叶友楷

    大连大豆期价从9月底的低点开始了新一轮上涨,主力合约1009从9月30日的3444上涨至12月8日的4130,涨幅达到20%,并且从技术上看,期价还有上升潜力。大豆期价的强势与宏观经济和大豆市场基本面的向好是分不开的,但后期还需要观察美元走势、中国收缩流动性的力度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根据这些方案,各国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使得危机得以缓解,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也逐步走出了低谷,并出现恢复性上涨。

    然而,各国对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造成了美元指数大幅下跌,并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投资者为了减少持有美元的损失,大量抛售美元买进商品,在抬高商品价格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下跌势头,形成了“美元下跌——商品上涨——美元加速下跌——商品加速上涨”的循环,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商品市场走势就是沿着这一循环发展的。美元指数从今年3月份的高点89.62一路回落到近期的74.18,而同期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都达到了100%。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已经相继进入了复苏的进程,经济数据相对乐观,为了防止大量流动性引发通胀,各国目前正准备逐步实施“退出策略”。其中,前期澳大利亚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加息,中国央行9月份也开始收缩流动性。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减少流动性是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将在近期逐渐展开。此外,美国经济的复苏会刺激世界各国的资金流向该国,奥巴马总统上台时曾许诺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这需要世界资金进入美国投资,也需要强势美元的配合,近期美联储官员已经多次暗示需要强势美元。结合美国经济走势和美元指数技术面我们认为,美元将展开一轮较大的反弹。

    从中国宏观经济来看,今年GDP增长8%以上已经没有悬念,目前央行密切关注的是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胀的苗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的威胁已经近在咫尺,中国收缩流动性的动作从9月份时就已经开始了,随着信贷的回落以及后期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的出台,资产价格将从目前的高位回落。

    对于豆类市场,12月份前后,政府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09年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细则以及相关的财政补贴细则。其中,大豆收储借鉴油菜籽收购的做法,引导企业入市收购,明确了今年将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大豆临时收储价格为1.87元/斤。中央财政根据大豆压榨企业加工能力和实际收购、加工数量以及东北地区中央储备大豆实际轮换收购情况,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总公司一次性费用补贴0.08元/斤。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市场价格回升至平均1.97元/斤的时候,中央财政将停止补贴,这意味着当市场价格到达该价位时,企业入市的积极性将会降低,但政府的收储底价将成为强有力的支撑,这也限制了大豆价格的下跌区间。在市场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出现上涨时,中央停止收储的政策相信并不会对上涨形势造成困扰,但当上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能面临前期临储的抛售,所以在这个价格之上市场又会开始关注政策因素。

    总体上来看,在目前的阶段,大豆价格上涨的步伐依然比较坚定,但是随着价格的逐渐走高,国家的政策取向将有可能出现变化,投资者高位追涨可能会面临政策风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