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买油抛豆时机已经成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2-09  
      前期国储大豆收储价出台,大豆期价应声上涨,重新受到了资金的关注,11月30日当日,持仓一度增加50%左右,达到了455246手,成交量也重回百万手平台,资金的炒作瞬间将大豆豆油之间的价差结构打乱,出现了豆强油弱的格局。通过分析今年国内大豆收储价及国际国内油脂市场后期的基本面情况,结合两者之间的价格拟合概率统计,笔者认为,目前豆油空间已经打开,而大豆上方价格受限,买油抛豆时机已经成熟。

    一、国内大豆收储价确定,连豆上方存在抛售压力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下发通知,继续在东北实施大豆收储,时间从2009年12月1日到2010年4月30日,收购价格(国标三等)为1.87元/斤,即3740元/吨,较去年提高了40元/吨,相比去年,此次政策最大的特点是鼓励东北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并给予160元/吨的补贴,即东北大豆加工企业实际的收购成本只需3580元/吨,这主要是由于今年大豆拍卖成交率非常低,国储手中还有大量的陈豆,库容压力显现。根据企业收购大豆环节费用(约75元/吨),铁路到大连的运输成本(约70元/吨),铁路基金(约12元/吨),大豆铁路入库费用(22元/吨),交割质检费用(6元/吨),资金成本以及仓储费等按目前时间折算,东北大豆加工企业(160元/吨补贴)到连豆1009合约成本约为4040元/吨,而没有补贴的企业个人收购折算到连豆1009合约的成本在42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连豆1009合约在4040元/吨以上会遭受一波抛售压力,因为东北大豆加工企业收购的大豆期现套利有利可图,存在无风险的收益机会,而在4200元/吨时,将遭受另一波更为巨大的冲击,一般的企业个人也将介入期现套利盘面,由于大豆国储政策及大量陈豆的存在,单纯的多逼空行情较难出现,因此,大豆上方的空间相对有限。

    二、年底进口豆到港压力显现

    8—11月份,国内进口大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月进口量分别只有313、275、252、286万吨,而12月份,从USDA公布的大豆出口数据来看,外围需求非常强劲,特别是中国采购量更是大幅高于前几月。来自市场综合资讯显示,预期12月份国内大豆到港量将高达463万吨之多,国家商务部公布的预估数据也在300万吨左右,虽然国外转基因豆不能交割,但年底大豆集中到港的压力不容忽视。

    三、原油坚挺,经济企稳发展,油脂需求刚性增长

    基于对全球经济好转的预估,原油基本已站稳75美元/桶,虽然12月4日,美国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美元大涨,原油有所下挫,但就目前形式来看,黄金高位徘徊,美元仍处于贬值的趋势中,1月合约原油期权的主要交易区间近期主要集中在80—85美元/桶的价格,原油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生物柴油题材的存在将给予油脂一定支撑;二则市场预计今年中国的GDP增长可能为8.75%左右,经济的增长将刺激油脂的刚性需求;三则今年在美豆收割期的降雨使大豆含油量降至18.6%,去年为19.1%,按照今年美国大豆的产量计算,美国豆油较正常情况下减少了45万吨/月。另外,后期由于厄尔尼诺影响,东南亚棕榈油产量可能减产幅度在10%左右,加上后期南美大豆及国内菜籽油的天气市炒作题材存在及国内春节临近需求将出现季节性增长,油脂总体易涨难跌。从盘面看,金属化工板块的铜、橡胶都已反弹至金融危机之前价格之上,接近2008年6月和7月份形成高点的80%左右,而豆油目前的价位远没到此区间,按照铜和橡胶的反弹幅度,年底豆油借利多炒作时机抬高至10000元/吨亦属正常。

    四、大豆豆油价差结构分析

    从近几年大豆豆油的价差结构来看,目前处于豆强油弱的格局。通过统计概率分析,这种价差结构在历史上出现概率不超过10%,后期价格容易表现出油强豆弱的格局。根据价格拟合统计,大豆豆油的套利头寸比为10:3时较为适合,止损点位设置在按12月4日收盘价入市3个组合亏损在3000元左右,根据统计触及此止损位的概率自2007年11月份以来低于5%。

    结论

    从国储收储价及东北大豆加工企业补贴收购来看,连豆1009合约在4040元/吨及4200元/吨将遭受两波期现套利盘抛售压力,上方空间受限;而豆油在原油坚挺、季节性需求增加、后期天气市炒作题材及整体油脂供应后期可能面临减少的背景下容易出现上涨,且相对金属工业品的反弹幅度,上方空间巨大。价差结构统计结果也显示,目前买油抛豆的收益风险R乘数较大,值得关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