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劲内外需求托起美豆
随着美豆收获接近尾声,几个月前曾是市场焦点的美豆产量问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美豆集中上市之后的需求问题。由于美豆和南美大豆产量预估值较高,此后产量下调的可能性极大,市场的注意力自然转向如何消化高产量。在美豆需求方面,近几周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美豆累计出口销量和出口装船速度,尤其是美豆装船速度频创年度新高为资金入市提供了坚定的信心。迪拜债务危机并未对美豆市场人气造成较大影响,近几周美豆基金净多单一直呈现增加趋势。美盘的强势可以归结为如下因素:
1.美豆出口和船运数据强劲
截至11月19日的一周里,2009/2010年度迄今为止,美豆累计出口2709.16万吨,已完成USDA年度预估值3606万吨的75.1%;美豆油累计出口销售量为68.51万吨,已达USDA年度预估值147万吨的46.6%。2008/2009年度南美减产有效地提振了美豆和豆油出口,使其远高于五年均值。本年度出口销售强劲的开端极大地鼓舞了市场的信心,并为市场提供了全年销售向好的诸多遐想。
而最近两的周美豆装船量连续创造年度新高,则更加强化了市场信心。两周之前,美豆和豆油出口销量强劲增长之时,美豆和豆油出口装船速度却难以与之匹配,进展平平。但是最近两周美豆装船量频创年度新高,超出此前三年平均水平,而美豆油装船速度则相对美豆更为强劲。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市场对于美豆销量后继乏力或美豆实际装船速度滞后的顾虑,使得市场开始预期USDA在12月报告中或许会继续上调美豆出口销量。从美豆销售报告来看,由于目前美豆和美豆油累计出口销量已经实现预期目标过半,且美豆转运速度良好,在本年度剩余时间里美豆销售压力已经很小。
2.美豆国内压榨量增大
每年10月至1月一般是美豆压榨高峰期,7-9月一般是美豆压榨淡季。根据CENSUS报告统计,2009年7-9月每月平均压榨量为329万吨,远低于十年均值359万吨。豆粕库存对大豆压榨量的反映最为直接, 2009年9月豆粕库存为21万吨,也远低于此前十年均值24.2万吨。自2000年以来,2009年7-9月压榨量在十年中处于低位,仅高于2004年。然而,2003/2004年度美豆产量是十年中的最低值,2004年7-9月压榨量极低是由于美豆供应偏紧所致。在2008/2009年度这样高产量年份,7-9月压榨量却处于低位水平,这表明2009年的压榨淡季尤为清淡。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令市场极度看淡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此后2009/2010年度美豆高产带来的供应压力。
NOPA和CENSUS10月份报告表明,10月美豆压榨量较9月大幅提高。这固然是新豆大量上市的结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经济复苏趋稳,此前市场对美豆需求极度看淡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9月豆粕库存处在较低的水平,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和保证必要的库存水平,后期豆粕产量的增长在情理之中。CECSUS10月报告中豆粕产量和库存的增加即为例证。本年度美豆已经开始迎来压榨高峰期,如果以后压榨继续保持良好态势,USDA12月报告或许存在继续上调美豆压榨量的可能性。
二、国内豆油库存递减支撑连盘
国内豆油库存在未来几个月将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这一方面是预期未来几个月豆油进口量将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豆油需求的季节性规律所致。
据海关统计,2008/2009年度中国豆油进口量为249.4万吨,低于2007/2008年度的272.7万吨。2009年8-10月中国豆油进口量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07年进口量。未来几个月(2010年4月前)豆油进口量可能将会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进口成本倒挂,导致国内采购积极性不高。从历年进口情况来看,每年9至来年3月中国毛豆油进口量达到相对高峰,这也基本符合国内豆油消费的季节性规律。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期间中国平均每月毛豆油进口量为26.5万吨,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期间中国平均每月毛豆油进口量16.7万吨。即使选择进口量相对较低的2008年为参照物,由于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在2010年4月之前,中国平均每月毛豆油进口量也很难达到历史同期水平,而且目前市场预计2010年3月份前中国进口的油脂将会非常少。
2008/2009年度进口大豆折合油量为760.3万吨,高于2007/2008年度的699.6万吨。虽然2008/2009年度进口大豆折合油量与进口毛豆油总量为1009.7万吨,高于2007/2008年度的972.3万吨,但是由于进口豆油所占国内总供应量的比例约为20-30%,进口毛豆油数量的减少将在短期内对国内豆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节日备货高峰的来临,需求放大对国内压榨产能的要求更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油厂在扩大压榨产能以满足豆油正常需求的同时,豆粕产量也会随着增加。但由于养殖业利润仍不佳,对豆粕的需求难以随之放大。由于油厂普遍依据豆粕产量安排生产计划,因此油厂在收紧豆粕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势必引起豆油产量的萎缩。这种矛盾关系又将进一步加剧豆油的供应紧张状态。
此外,根据国粮11月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花生油和棉籽油产量将同比下降41.6万吨,棕榈油进口量虽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能否弥补花生油和棉籽油产量降幅尚未可知。油脂市场的整体强势氛围将为豆油提供心理支撑。
在美豆供应状况变化不大的前提下,美豆出口销售和压榨需求向好将为美豆提供强劲的支撑。如果资金流入依然充裕,美豆上涨的空间较大。随着美豆集中到达中国港口,大量美豆库存移至国内,会给国内大豆供应造成一定压力,但在压力消化过后,美盘的强势意味着进口成本的支撑和心理层面的支撑。目前订货大多至明年3月份,市场在集中消化了大量供应之后,仍有补充库存的需求。美盘则无疑是远期进口成本的风向标。若美盘保持强势,再加上国内收储支撑抬高大豆成本,连盘豆类易涨难跌。并且在季节性消费旺季的推动下,豆油有望引领涨势。
短期而言,豆类处在短期回调压力和资金入市助力的博弈之中。在近三周的大涨之后,对涨势的修正是否仅是上月27日一天的深幅回调尚不可知。在强势背景支撑下的回调,其表现形式可能较为复杂,振荡可能加剧。但在跌势消退之后,豆类特别是豆油依然涨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