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知》,今年玉米(国标三等)的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0.76元/斤、吉林省0.75元/斤,与去年价格持平;而大豆(国标三等)的临时收储价为1.87元/斤,相比去年1.85/斤的价格,上浮约1%。
而此次新政策的最大亮点在于,鼓励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参与收购。
临储将成长效机制
相比去年10月下旬就出台了有关大豆和玉米的临储政策,今年的临储政策整整晚了一个多月。
《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造成延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并完善操作办法和机制。
“政府希望能建立起保证大豆、玉米等稳定生产,临储未来将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情况下,对于此前收储政策需要更多时间完善。去年开始执行的大豆和玉米的临储政策,在这一年来曾遭遇诸多诟病。最明显的问题是,收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而加工企业并没有参与收购,一方面造成国家仓库´粮满为患’,另一方面,企业却无粮可收,并陷入亏损。同时政策也造成了进口大豆的激增。欠缺完善。”郭清保说。
事实上,“去年的临储政策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台的。新的政策会考虑到企业参与收储等问题,对很多细节也要仔细斟酌。”
新的收储政策出台时间也有预兆。11月23日,国家有关部门下发通知称,自12月1日开始,暂停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大豆竞价交易。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收储让路。而最新的消息显示,新的收储正是于12月1日开始。
有意思的是,记者看到的这份《通知》,在其末尾的发布日期里,在11月后面的具体日期仍为空白。对此,郭清保表示,这份《通知》还要等填上最后的日期盖章之后才算最后出台。不过,最终的文件应该出入不大。
大豆的亮点
此次收储政策相比此前,最大的改变在于,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购。
《通知》称,东北当地政府要选择当地部分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统计规范的大豆压榨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临时收储价格积极入市,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2009年新产大豆,自行组织加工和销售,自负盈亏。而中央财政将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总公司一次性费用补贴0.08元/斤。当市场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临时收储价格一定幅度后,中央财政适时停止补贴。
“这说明政府吸取了去年的教训,我们企业不再受歧视了。”一位加工企业的人士表示,让企业直接参与收购,可以减少中间贸易环节的费用,企业的成本将比去年要低。
郭清保告诉记者,以新的大豆收储价1.87元/斤计算,每吨大豆收储价格为3740元,如果企业扣除掉补贴160元/吨,收购成本每吨不到3600元。而目前进口大豆的价格为每吨3800-3900元。如此对比,国产大豆的收购价对企业更有吸引力。
“这样看来,未来大豆进口量比前期预期的要低。”郭清保说。
有贸易商曾预计,从今年11月到明年2月期间,中国每月的大豆进口量可能超过350万吨,甚至达到400万吨。贸易商认为明年的大豆进口量可能超过4100万吨,超过今年的创纪录水平。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商利用今年美国大豆达到创纪录水平之际,已经订购了1584万吨美国新豆,这几乎是上年同期的两倍。
玉米的困惑
今年的玉米收储相比去年也有很大调整。
此次《通知》要求南方饲料消费省份要积极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根据规定,上海、江苏、浙江、贵州、云南、西藏等16省(区、市)的地方储备粮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要在本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统一委托本地一家企业到东北地区收购2009年新产玉米。而中央财政给予0.035元/斤的一次性费用补贴。
但《通知》中并没有鼓励玉米加工企业参与收购的内容。
“我们刚刚问过了,这次参与收购的是贸易商和饲料加工企业,没有我们。”一位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对此颇为失望。在他看来,去年玉米加工企业也碰到了与大豆加工企业同样的问题,却没有像大豆一样获得参与收储的机会。此前市场的传闻均认为玉米加工企业也将参与此次收储。
他告诉记者,自己打探到的消息是,政府希望视企业未来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企业亏了,可能会出台相关鼓励收储的政策。“可能是因为玉米加工企业没有大豆亏得多吧。”
郭清保也对这一问题表示并不清楚。“可能因为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限制有关。毕竟玉米是口粮。”
但上述企业负责人也认为,尽管没有让加工企业参与收购,但是调动全国的消费企业采购,相比去年的政策来讲,对行业“造成的损害要少一点”。而他也担心,鼓励南方企业如此大规模前往东北收粮,对政府的监管等提出了挑战。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在新的收储政策出台之前,中储粮也在进行“清仓”的工作。就大豆而言,通过拍卖和定向销售,目前已经腾出200万吨的库容;而玉米因为量大,经过两次跨省移库之后,已经有460多万吨玉米被转移。目前,第三批280万吨的跨省移库工作正在进行中,而此前定向补贴的575万吨玉米也在办理出库的相关手续。
郭清保表示,明年国家还将新增一批库容。第三批拉动内需的700亿元资金中,有一部分就是投向新仓库的建设中。“加上此次企业的参与,仓容应该不会很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