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样本选择1990年至2009年。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美豆月度供需报告中供给量、产量、消费量、出国量、期末库存和衍生指标--库存消费比等7个指标。 USDA历次11月报告中对这7个指标的调整情况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农业部在11供需报告中将产量调高的概率为60%,调低的概率为40%,相应地总供给也会随之调整,调整情况与产量完全一致。 11月报告调高总需求的概率为55%,调低概率为45%。 期末库存调高的概率为55%,不作调整的概率为5%,调低的概率为40%。 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衍生指标?库存消费比,变大的概率为60%,变小的概率为40%。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这样的一条经验判断:在11月的供需报告中,美国农业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认为美豆供需更加宽松。
计算美国农业部对这6个指标的具体调整数值,再对11月份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我们会发现美国农业部调整幅度的大小与调整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考察的20年中,除压榨量外,各指标调高的幅度大于调低的幅度。 以期末库存为例,过去20年里,在调低的年份中,调低的均值为1437.5万蒲式耳,而调高份中,平均调高了3591万蒲式耳,调高幅度是调低幅度的2.5倍,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11月供需报告与10月份相比,美国农业部的观点更加乐观。
除了以上对数字分类汇总的结果外,我们通过季节性规律分析也可以得到USDA报告在不同月份的倾向性。 数据的变化通常认为由4个因素引起:趋势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季节性因素和不规则因素。 对于某一年份的大豆供需状况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季节性因素,表现在数据上就是供需状况具有与月份相关的特性。 我们对这20年数据用Eviews作季节性分析,可以得到每个指标的季节性规律。 下图是这7个指标中非常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指标---产量和期末库存的季节性特征。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1月份的产量和期末库存与10月相比,季节性指数均在变大,这意味着11月份USDA报告通常会认为美豆基本面状况更为宽松。
在刚刚公布的美豆2009年11月份供需报告里,美国农业部将产量从上月的32.5亿蒲式耳调整至本月的33.19亿,调高了6900万蒲式耳;总供给调高了6700万,总需求从上月的31.69亿调整至31.95亿,增加了2600万;增加幅度不及总供给,因此2009/10年度的期末库存较上月增加了约4000万蒲式耳,为2.7亿。 本次报告符合我们根本历史规律所作的推断。 尽管USDA认为美豆基本面更加宽松,然而因经济前景向好还是将美豆价格区间上移了20美分,认为2009/10年度大豆价格区间为820美分至1020美分。 CBOT大豆在供需平衡表公布之后开始走弱,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市场预期USDA会将大豆产量调高,但是33.19亿蒲式耳的预测值还是令市场始料不及,比市场预期的平均值32.62亿高出了5700亿蒲式耳,短期内将对大豆价格形成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