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缺乏外盘推动 连豆受阻3750元一带压力位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1-05  
     一、行情回顾

    1、外盘:受美豆收割预期提速打压,周三CBOT大豆期货市场收低。11月大豆收盘995.5美分,下跌11.25美分;1月大豆收盘999美分,下跌11.5美分。本周美国中部产区晴朗、干燥天气料促使大豆收割进程加快。美湾地区现货基差走软反映出目前的收割进度,下周天气似乎对收割也没有看到不利影响。据T-Storm机构预报,下周局部地方有雨,但大范围强降水天气预计不会出现。周三Informa机构的产量预估报告被视作轻微利空,预测2009年美豆产量为33.33亿蒲式耳,低于其10月份报告的33.83亿蒲式耳,但高于美农业部10月报告的32.5亿蒲式耳。该机构预计美豆单产为43.5蒲式耳/英亩,低于其10月份报告的44蒲式耳/英亩,但高于美农业部10月报告的42.4蒲式耳/英亩。

    2、内盘:受基金和技术买盘推动,另外美元冲高回落、原油持续反弹以及对美豆单产的担忧给大豆市场带来支撑。上周二CBOT11月大豆收盘1006.75美分,上涨9.25美分;1月大豆收盘1010.5美分,上涨12.5美分。受此带动,周三连豆主力1009合约以3748元高开14点,但在3750元一带遇到国储拍卖底价和技术压力位打压,期价有所震荡下行,11点后随着多头的进场,期价拉高至3754元,但缺少持续的买盘跟进,期价小幅震荡走低。全天最高点3754元,最低点3725元,尾盘收于3739元,全天收高5元,持仓继续增6110手至198184手,成交200306手,持仓量继续放大,但成交量有所减少,期价再次受阻于3750一带阻力位。

    二、产业分析

    DNT气象机构预测,美国中西部作物带及三角洲地区本周天气朝着温暖、干燥模式发展,至少未来6天时间里,夏季作物收割条件有望得到改善。进入到11月中旬,产区降雨机会增多,局部地区阵雨可能推迟收割。11月10日美国农业部将公布11月份供需报告,市场普遍预期报告中可能下调2009年大豆单产及产量预估。再加上美豆收割进度落后使得短期现货供应紧张,且出口需求稳固,美豆价格因此获得利好支撑。不过,本周温暖干燥天气料加快作物收获,这将对价格的上涨形成抑制。南美方面,农业咨询机构Celeres 11月3日称,截至10月30日,巴西大豆播种完成35%,高于2008年同期的29%及五年均值21%。但气象预报机构Somar称,巴西大豆种植带将迎来大量的降雨,大豆播种可能被推迟,部分地区可能增加大豆病害的爆发。油世界(Oil World)周二表示,由於天气乾旱推迟播种和种子质量不高,其将2010年初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从上个月的5,200万吨下调至5,000万吨。这些对大豆形成支撑。

    国内方面,据调查组和政策制定部门的人士透露,国产大豆的托市收购价格有望11月中旬出台,预计每斤比08年上涨3分钱/斤,也就是1.88元/斤。这将对国内大豆市场形成利好支撑。加上9-11月进口大豆大幅削减,国内大豆现货市场稳中有涨。黑龙江产区大豆收购价格全线上涨,幅度在20元左右, 总体收购价格在3,560-3,740元/吨,但由于农户惜售,而油厂在国家收储政策明朗前又不愿抬高收购价格,市场收购进度缓慢。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已涨到3920元-3950元。国内港口库存下降到300万吨左右,库存继续减少。4号,国家临时储备大豆拍卖成交率偏低,临时储备大豆流入市场依然较少。

    三、技术分析

    技术面来看,大豆日线图,均线指标中,5天均线重新调头向上,且即将上穿10天均线,形成黄金交叉,而期货价格继续运行在5天均线和10天均线的上方,呈现出上涨之势;MACD指标中,DIFF线继续掉头向上,且与DEA线的差值继续扩大,呈现出上涨之势;KDJ指标中, J线从下方上穿K线和D线,形成黄金交叉,呈现上涨之势。三大指标继续呈现出上涨之势,大豆有望继续冲击3750一带阻力位。

    四、综合研判

    A股的上涨、原油的反弹、国家的收储政策、美豆产量的担忧以及进口量和港口库存的减少继续推动连豆走高;但天气转晴,美豆收割加快,农民在千点关口销售大豆意愿较强。而美元的反弹和对各国即将收缩货币政策的担忧也令商品承压;国储的持续抛售,加上季节性的压力,使得连豆在3750一带压力重重。较高预期的收储价格和连豆自身技术的走强,不排除连豆还将继续冲击3750一带压力位,可日内3700附近短多操作,止损3680,密切关注3750一带的压力位。

    (国际期货上海 蒙作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