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新临储政策需破解三大矛盾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0-26  
     自去年10月份国家粮食局出台临时存储收购政策以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出于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无意中阻断了粮食市场的正常流通,产区大量的粮食加工企业陷于停产危机,而临储大豆和玉米的“顺价销售”拍卖却又是一再被冷落。目前,新作物收获上市期又要逼近,国际大豆和玉米市场却依然在低位徘徊,从前期临储政策实施经验看,拟出台的新临储政策有如下三大矛盾亟需解决。

    解决粮食加工企业的困境

    自2008年10月份政府实施粮食临时存储计划以来,东北产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陷入长时期停产迥境,其中尤是大豆压榨企业为甚,粮食加工企业停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以及粮食原料短缺所至。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的一季度,东北粮食产区由于临储的大豆和玉米价格远高于国外进口价格和市场价格,致使当地粮食加工企业不堪亏损而停产,2009年二季度以后,由于农民手中的大豆和玉米等存粮大多被执行临储计划的中储粮所收购,市面上流通的数量太少,加工企业又因无米下炊而停产。产区加工业企业的大面积停产却给了国外粮油贸易商在产区扩张势力提供了机会,内资企业在国内粮食产业链上所占的份额有被进一步压缩的风险。

    理顺产业链价格关系

    一种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包含有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各环节主体间存在着既相对独立性,又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2008年10月到2009年上半年,政府的临储收购计划打乱了市场对资源的调配功能,扭曲了产业链相关环节间的关系:产区粮油价格大幅高于销区,销区粮油向产区倒流,在黑龙江这个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区,一度出现过进口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豆油在市面上流通的现象;理论上当国内粮食供不应求时,可以进口国外粮食平抑国内市场,但上年度国内大豆市场呈现却是在产区库存暴满的同时进口大豆却暴增的现象;临储收购在抬高了某一粮食价格的同时却未必能同步抬高下游产品、周边商品以及国外相关产品的价格,这就打乱了粮食产业链相关环节间的正常传导关系,加重了粮油贸易、加工行业的不确定风险,也给国储粮食自身的“顺价销售”带来了困难。

    使惠农政策真真惠及农民

    政府临储政策的初衷是保护农民利益,但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与初衷有所偏离的现象,由于临储规定的新粮收购标准较为严苛,以大豆为例,国家规定临储大豆收购质量为新季生产国标三等以上,这对当地农民来讲就很难办到,尤其是水份含不经烘干大多数农民手中的新豆很难达到入库要求。另外,由于临储收购的主体仅有中储粮一家,收购网点也不多,这就使得农民手中的新粮很难直接入库,有的地方需要长时间排队才能轮到出售机会,有的地方则采用指标分配方式进行收购,农民分到可售数量太少,这两点在临储收购前期表现尤为突出。

    上述现象却给当地的“粮贩子”造成了可乘之机,由于许多私商粮贩与粮食收购部门的人员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而私商粮贩在交售行为上与当地农民客观上并无区分,这给“粮贩子”们的交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压价收购农民手中不达标或难以交到粮库的粮食,然后转手交售给粮库从中获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由于产量相对不大,如果为了进库而购置一些工具或者雇车运送,从成本上算并不划算,因此,以较低的价格直接卖给“粮贩子”实乃无奈之举。据黑龙江大豆协会在4月份测算,当地临储收购的粮食仅有不到10%是直接来自于农民,其它的收储量则被中间商所控制,大量的惠农利益被“粮贩子”盘剥掉了。

    上述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疏通粮食流通市场,既要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能兼顾到粮食加工业的正常生产,两者并非不可兼得,目前业内有关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大致有:中储粮以市场价格向粮食加工企业出售,政府给予加工企业补贴;政府由单一储存大豆向储存大豆与储存豆油并举的方式,政府向加工企业提供加工费用;政府直接按市场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其低于农民合理收益的价差由政府直接向农民补贴等等。政府的临储政策还需集思广益,多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策划出各方面都有益的计划出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