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从这个数字看,国家粮食安全似乎已得到了有力保障。毕竟,粮食的增产,应该使13亿人口吃饱肚子更有保障。
但是,今年年初海关总署统计司发出的预警让人忧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四大跨国粮商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此外,
国际粮商在掌握国内大部分植物油压榨能力和销售终端渠道后,又开始大规模掌握国内粮源,继而通过全价值链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把掌握粮源的优势延伸到加工和销售领域,增加了对整个
市场的掌控度。有消息称,四大粮商甚至已经把触角伸向拥有平抑国内粮油价格功能的中储粮集团公司,与它“商谈合作事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大型国有粮企事实上已经被推到了稳定中国粮食市场、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能促进粮食合理流通的风尖浪口。
而在前几年,几大国有粮企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
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几大国有粮企没有一家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不过,眼下,有些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9月17日,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丰原生化董事长岳国君说:“我们建议,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参与托市。对他们的补贴
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工补贴,二是与国储托市同等待遇,当然,也可以两者兼顾。”在回答《农经》记者的提问时,他还表示会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这项建议的申请报告。
据悉,玉米深加工项目目前是中粮集团仅次于油脂的利润来源,而“中粮系”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东北地区具有主导地位。在中粮集团旗下的乙醇酒精项目仅吉林省就有吉林华润生化、中粮生化公主岭公司,在黑龙江省有黑龙江酒精,算上在安徽的丰源生化,中粮的燃料乙醇项目拥有超过百万吨的产能。
9月17日之后的5天,中储粮公司在由政策性“粮仓”转型做“粮商”的道路上又有动作——中储粮油脂工业东莞有限公司日处理3000吨大豆的项目桩基础工程发出招标公告。该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沙港工业园,计划于2009年10月20日开工。
随着中粮谋求托市,中储粮谋求做“大粮商”,中国粮食大企业出现业务方面的互相渗透。如果中粮的建议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且中储粮加工项目增多,我国粮食系统持续多年的改革
会不会延续石油石化、电信等行业改革的经验,最终形成出现像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雄并列的局面?
“政策性业务和盈利性业务如果变成混业经营,我估计中国的粮食市场将会被中粮、中储粮垄断。中粮、中储粮都喊搞全产业链,到时我们国家会出现只剩下两家公司的局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在接受《农经》记者采访时说,“但是,粮食行业不像石油行业那样可以做到自然垄断。”
郑风田预测性地表示,无论中粮、中储粮吆喝什么,决策者都将会很谨慎。
上篇:中粮谋求托市
“中粮在国内的摊子那么大,做托市收购,有先天条件。但如果做托市,将引起很大的振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
“国储,要像原子弹,起到震慑作用就行。中国国储抛300万吨大豆,可以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下降30美分。让(多种性质的)企业参与储备,像北京、上海和广州,每地增加100万吨大豆,就可以平抑豆油市场价格。”
——汇福粮油集团董事长石克荣
参与托市:从油菜籽到玉米
这次中粮建议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收购,试图成为玉米托市收购另一个主体的意图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实际上,在今年6月份,中粮已经被允许涉足油菜籽托市收购。
今年5月2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总公司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今年油菜籽托市收购的有关政策。这个通知为业内很多人叫好。岳国君就表示,这个托市政策较为明晰,执行起来就很透明,市场的预见性较好。
查阅《通知》可知,今年油菜籽托市收购执行主体和操作方式上有重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执行主体多元化。这次确定的托市方式有两种:一是同以往一样,由中储粮总公司执行,安排直属企业或委托有一定资质的国有或民营粮油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托市收购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二是国家委托一部分规模较大、有一定资质的中央直属粮油企业和地方国有或民营油脂加工企业,按照不低于国家确定的托市收购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并加工成菜籽油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如果油菜籽市场价格回升到每市斤2元以上,停止补贴。受国家委托的地方油脂加工企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核确定。
就安徽省油菜籽托市收购主体来看,参与安徽2009年油菜籽政策性托市收购企业中,安徽省粮食局有12家,中粮集团有11家,中储粮有22家。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入围,但是中储粮和中粮集团仍然占据大头。
对于中粮的建议,郑风田说,2009年,油菜籽收购主体多元化,可能是临时性的措施。如果中粮将托市收购作为一个目标,将会是很严重的。“规模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中粮集团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所以,根据逻辑,东北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主要就是中粮系参与托市。
今年8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将对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内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
据悉,补贴定向发给参加国储玉米拍卖的深加工企业,企业须缴纳150元/吨的保证金,并签约保证补贴来的玉米只能用于生产,不得流通获利,而待企业完成深加工后才能获得150元/吨补贴。
既然能给予深加工企业补贴,不如使政策一步到位,给予玉米深加工企业以托市权利。这显然是中粮所提建议的逻辑。
托市收购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低价购入、顺价抛出。其前提是价格由市场供需自由给出。但从金融危机以来,这一理论基础遭到冲击。
“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导致终端产品的价格下降。一方面国家托市政策导致原料价格提升。原料玉米和制成品的价差大幅缩小,以淀粉为例,我们做淀粉和玉米的差价正常应该在500—700块钱,这时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润的,但是在去年和今年这个价差一度缩小到100块钱,几乎全行业都出现了亏损。”岳国君说。
托市收购从油脂类农产品,到饲料、深加工原料的玉米,以后还会不会延伸到稻谷、小麦和大豆?目前不得而知。但中粮提出的托市建议之所以有探讨的必要,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托市收购政策自去年以来,遇到了巨大挑战。这点在后文还会有涉及。
中粮托市的计划
我国临时托市收购玉米的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玉米及其相关产品价格的冲击,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国储托市和拍卖为减少原料价格的过度波动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收储托市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亏损境地。
据悉,今年前6个月,中粮在吉林省的4家企业,每家每月亏损近5000万元,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地区收储导致玉米价格比华北和山东的玉米价格要高一个档次。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储托市政策的实施对于粮食深加工企业的负作用非常明显。它扭曲了市场价格,将东北主产区的玉米价格抬高,以至于比关内玉米销区的价格还高。完全抹去了玉米运输成本在价格上的体现。
岳国君等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新采用的托市政策确有必要,但大规模托市操作上也有不妥当之处。“春节前推出了两批共计1000万吨收储指标,那时候市场上玉米供给量还是大于需求量,价格并没有明显提升起来。而在春节后,又推出了两批收储指标,总计3000万吨。这一下子彻底打破了东北市场上的供需平衡。”
“玉米托市收储导致的价格问题是很多玉米企业面临的难题。”嘉农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肖云熙对《农经》记者说。
岳国君认为,玉米大规模托市政策的执行运行时间不长。在托市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包括深加工企业参与国家托市的力度不够。在托市早期,深加工企业被限制在托市参与主体之外,对粮价的上涨束手无策,后期虽然有部分企业也被允许参与,但为时已晚。
岳国君还指出,国家托市指标信息不够明确和公开,不像之前出台的油菜籽政策那样明晰、透明。在春节前,托市的力量太弱,在春节后,托市的力量又太强,间断发布的政策完全打乱了加工贸易企业对于市场和成本的预期,不敢入市收购,“我们的加工企业今年在最低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企业的库存粮食只有一天的量,因为这个时候的粮食的价格太高,我们没法控制风险。”
“你跟我们挤牙膏,打伏击。企业完全不能预期市场行情。比如你推出第一批500万吨,我们觉得价格不会抬得太高,因此认为没必要着急入市收购。但是谁想到你后来又下达了3000多万吨的收储指标呢?这时候我们即便想去收,市场上已经没有粮源了。”吉林地区一位玉米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
因此,中粮建议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也能参与托市。并认为优点多多。第一,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节约流通环节费用,同时可以节约保管费用、仓储利息等其他成本。第二,深加工企业托市效率高。第三,深加工企业加工产能大。如果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将直接解决1600万吨的玉米的收购,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30%左右。可以有效缓解粮库不足的问题。另外,还有利于解决坏粮问题、地方就业问题,以促进农民增收。
连同参与托市的计划,岳国君还提出了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的补贴方式有两种:一是加工补贴,二是与国储托市同等待遇,当然,也可以两者兼顾。
岳国君给参与玉米产业大会的代表算了一笔这样的账:
粮库托市国家要付出的成本是:收购及烘干补贴100元/吨,保管费用80元/吨,利息费用80元/吨,合260元/吨。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国家按照1∶1.5潮粮扣量所产生的100元/吨的变相补贴以及70元/吨的耗材补贴。
另一方面,国家为减轻托市收购对东北深加工企业的影响而给予每吨100元的补贴,扣掉出库费和其他杂费,实际上到深加工企业手中的数额不到100元/吨。
因此,国家从收购到卖给深加工企业所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在410—580元/吨。
中粮岳国君指出,如果国家一开始就允许深加工企业参与托市,可以给150元或200元/吨的加工补贴,按照实际加工量或收购量计算。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质量偏差、水分偏高粮的卖粮问题,又能够达到保障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效果。而且对国家来说支出费用较少,托市效果更好,利国利民。
“中粮托市不缺钱”
在回答《农经》记者关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有没有在资金、库存等方面做好参与托市的准备的问题时,岳国君回答:“中粮在资金上不成问题,在库存上也没有问题,至于其他企业有没有作好参与托市的准备,我还不知道。”“那么中粮有没有就参与托市向上面递交相关报告?”《农经》记者追问。“还没有,但是过段时间一定会。”岳国君说。
所谓玉米深加工,是通过对玉米进行深度加工,然后得到淀粉、酒精、玉米油等产品。尤其是在生物乙醇用作新能源概念提出后,玉米深加工一度快速发展。因对于玉米有巨大的消耗,最终在2007年被国务院叫停,不再审批新的项目。
2007年前后,国家对东北玉米加工行业进行了整合,行业提升加速,“未经核准不得新建和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一政策,拦住的是其他企业,而国企背景的“中粮系”玉米深加工企业行业地位更加巩固。
也许正因为玉米初、深加工不同,同在第三届玉米产业大会上,用玉米作原料加工饲料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于深加工企业介入托市收购的建议,未发表评说。
对于中粮的托市收购建议,吉粮集团副董事长姜建华言出谨慎:吉粮集团也会认真研究并设法参与,但前提是国家能够就此做出明确的表态。
“2009年我国玉米减产已成定局。”姜建华在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表示。面对玉米减产的局面,中粮托市建议还需要等待上级主管部门认真权衡。
下篇:中储粮转型加工
“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
国储拍卖屡受挫
为了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中国的粮食储备制度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立。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出台,则最早要追朔到2004年。当年5月2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上述政策是在国务院1998年粮改时提出的“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受挫后,改变思路,采取“托市收购,竞价销售”之后而形成。
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是我国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5年的运作实践来看,在粮食宏观调控、运作成本、国家和农民收益等方面的收效显著,利国、利农、利企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与以前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不同的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的主体是中储粮公司系统,政策成本完全由中央财政兜底。
据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去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论述,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政府粮食储备,90年代初又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8年,针对专项储备制度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中央提出了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的改革思路。2000年,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决定组建中储粮总公司,将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活动纳入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由此揭开了中储粮工作的崭新一页。
中储粮公司注册资本166.8亿元,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相关经费和预算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单列”,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粮食收购、储备企业。
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国家按最低收购价公开挂牌,设点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当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停止收购,农民随行就市卖粮。
在执行托市收购的政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拍卖难。
受宏观经济影响,加工企业终端产品价格大幅受挫,并对未来预期普遍不乐观,企业竞购原料的积极性降低。
今年7月23日,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竞价拍卖50万吨国储大豆,全部流标。8月5日的第三轮拍卖成交率仅为0.98%,黑龙江计划销售30.01万吨,实际成交一笔仅有0.06万吨。
7月21日,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竞价拍卖200万吨国储玉米,成交率也仅有39.64%。
据称此次交易惨淡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确定的起拍价格过高。拍卖受挫的背后,是托市收购政策的不完善之处,其核心问题是定价难,包括最低收购价的确定和拍卖价的确定。
最低收购价的确定,目前看来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很难避免人的主观干扰。
当前,最低收购价的形成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的参照依据。因为参考因素过多,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各方满意的价格。确定最低收购价,因此也成为主管部门头痛的一个工作。
此外,由于我国粮价市场形成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受计划经济政府定价的惯性影响,目前最低收购价在执行过程中,就在有意无意中起到了市场参考价的作用,形成了“风向标”,很多用粮企业和收购企业就是参照最低收购价收购,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当前市场粮价由最低收购价来左右的实际情况。
正因为如此,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核心“托市”功能就没发挥出来。国家意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四两拔千斤”的杠杆原理,以小搏大促使市场粮价合理回升的功能被打了折扣。
目前虽然采取“托市收购,竞价销售”,但实际上,我国在拍卖时价格的确定往往较最低收购价高,也就是“顺价拍卖”。但是,拍卖不顺利后国储玉米、大豆的解决办法,要么是给加工企
业补贴,要么是降价销售。否则上年国储玉米和大豆无法出库,影响下一年的托市收购计划。这意味着国家将打破托市收购粮食顺价销售的原则,使得粮食托市收储政策遭遇了重大挫折。
近年来,流通市场的活跃使粮食价格变化更加复杂。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粮食贸易商异地卖粮,使本地企业在制定收购价格时也要考虑外地企业的价格,更增加了粮食定价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除了价格难题,还有农民交粮难、收储过程中出现“转圈粮”等问题,不容忽视。
最低收购价政策把中储粮各省分公司及其直属库作为收购主体,基层各级在操作中,普遍存在力量单薄、收购面窄的问题。
山东省庆云县粮食局马立星局长曾向《农经》记者表示,应该让更多的县级粮库参与收储工作。而目前替中央直属库代收粮的都是粮贩子。其实县级粮库是直接面向交粮农民的,与农民距离近。但是,有些地方中储粮体系弃县级粮库不用,造成资源浪费。
中储粮系统在省辖市一级只有100多个直属库,一般无法做到全面收购。尽管明确了委托收储库点,确定了延伸库点,执行中,在设置委托收储库点和延伸库点上,很难做到通盘考虑粮源和运输等问题,产粮区很难达到县县都有收储库,这里面再加上利益驱动等一些因素的左右,往往存在设置收购点不科学、不合理,没有考虑物流因素,集合拍卖不便利,造成迂回和相向运输等问题。
业内人士撰文指出,“但这仅仅是一些表象,关键是在收购主体上,仅仅明确中储粮系统一家,由于其企业性质、建立的时间和职责、政策要求等原因,中储粮系统没有形成粮食购销网络,不具备全面开花收购、覆盖产粮区的能力。从深层次上讲,中储粮公司是企业,是代行政府的职能,作为国有独资、控股的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同样也能代行政府赋予的职能。”
因此,不但中粮建议参与托市收购,一些基层粮食部门也建议将最低收购价执行主体在现有的构成中增加所有国有独资和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
全产业链策略
在托市行使国储职能的同时,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提出“粮食流通新特点要求中储粮必须加快产业链整合。”中国粮油市场中,在中粮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后,又一家大型国企开始谋求成为全产业链公司。
包克辛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整合的方向就是,按照粮食流通规律,围绕产业链条,健全流通网络体系,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更加有效地将千家万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目前,粮食流通的组织形式正在朝这个方向变化,企业主体正在不断整合,尤其是粮食加工业整合步伐加快,并逐渐取代传统批发市场成为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中介。”
在外资控制我国油脂油料加工产业的背景下,中央储备粮体系提出:通过不断推进自身变革,在整合购销渠道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始终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
今年7月25日,中储粮(三河)米业有限公司(下称三河米业)正式投产。该公司由中储粮北京分公司三河直属库和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哈尔滨直属库出资设立。按照规划,该公司每年可产大米30万吨、米糠油0.45万吨,在京、津市场占据首位,就全国范围来说,排位也在前面。
中储粮(三河)米业项目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是得到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市场调控项目。在河南省原阳县,由中储粮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的年加工20万吨大米的大型大米加工项目,也于2008年正式开工。
中储粮下一步可能还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米的主要消费区建设大米加工厂,完善从种植到仓储以及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除了大米,在油脂项目上,去年11月,中储粮镇江项目获批,是江苏省“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100个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3亿元。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发改委主任吴秋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储粮镇江油脂有限公司这条仓储、加工、物流产业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成为中储粮系统油脂油料最大的储备基地、最大的物流基地、最大的加工基地。
目前,在国内大米、面粉、食品、玉米和油脂等加工领域,其实都能看到中储粮的身影。
据中储粮网站信息,截至2008年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53家,主要涉及大米、面粉、食品、玉米、油脂等品种的加工业务。其中中储粮油脂工业东莞公司、中储粮镇江粮油公司主要从事油脂加工。
此外,国内市场上的“东鼎”牌麦心粉王、“盛湘米业”、“隆鼎福大米”等品牌,均为中储粮旗下公司所有。
目前,中储粮每年可加工大米150万吨以上、面粉近100万吨、植物油120万吨。
中储粮“转型”成为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心中的“隐痛”。
加工企业的担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中储粮做加工,其产品难以根据成本定价,因为中储粮有财政补贴。二、中储粮介入加工后,其拍卖粮食的积极性会降低,从而在原料上给加工企业以制约。“中储粮不宜把粮食的政策性业务与周转性业务混在同一个部门运作,不能既拿政策的钱,又赚市场的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中储粮所提出的产业链,与中粮目前米面油为主的产业链有很多重合之处。虽然中粮自今年收购蒙牛集团股份之后,开始谋求向肉、蛋、奶为主的产业链转型。但目前为止,还未能完全形成。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业内人士委婉地对《农经》记者表示:中粮建议参与托市,从某种程度上此也可以看成是对于中储粮转做粮油加工的抗议。当然,这种看法目前还没有得到中粮方面的确认。
另一位接受《农经》记者采访的粮食企业家直言:“谋求托市的根源在于利益,由于保管托市粮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获得托市资格就等于拿到了摇钱树。”
尾声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接受《农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从1980年到2006年净减少6875万亩。苏州原是鱼米之乡,现在却需要从苏北进口米。原先的粮仓——杭嘉湖平原更是全面转型。
在大豆上,2009年进口量将超过4000万吨,相当于“进口3.4亿亩土地”。宋廷明对《农经》记者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水稻、玉米,不得不减少了用于播种大豆的耕地。
所幸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开放、贸易暂时帮我们获得了大量必须的农产品。
耕地面积在减少,耕地之上的粮食正在变得稀缺。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按经济常识,粮食的价格应该上涨才是最合理的结局。
但是,现在已经出现像汇福粮油集团董事长石克荣所说的现象,“中国买得多的东西都在涨价,中国卖得多的东西没有贵的。”
在农产品价格上,这种现象的内因正是我国农产品过于廉价,并导致粮食行业成为中国一个“薄利多销”的行业。在对土地的占用上,粮食行业无法与其他行业竞争。虽然有严格的保护耕地政策,我国的耕地还是不断地在减少。
9月26日,《农经》记者在北京一家粮油店了解到,黑龙江省方正县所生产的“秋香牌”50公斤装的富硒米售价比两周前上涨了10元,达到历史高位——120元一袋。同时,猪肉、鸡蛋等食品价格也在上涨。
如果放任农产品价格随市场波动,或许就不需要有政策的条条框框,也就没必要有政策性的托市收购,当然更不会有中粮谋求托市和中储粮谋求向“大粮商”转型而引发的争议。
但农产品完全市场化要走太长、太远的路。
接受《农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都对中粮、中储粮混业经营表示忧虑。
仅根据中粮岳国君在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所提的建议,还无法全面完整地判断中粮想谋求什么级别的托市资质,一句与“国储托市同等待遇”,尚留有许多余地。但无论如何,中粮介入托市和中储粮介入加工,都是值得主管部门认真思索的变化。毕竟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不同,一旦不能有效隔离,将使得市场价格大大扭曲,而那些在贷款、政策等方面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民营企业将遭受生存困难。
毫无疑问,大型粮企混业经营的苗头一经显现,国内其它粮食企业以及其它利益主体的忧虑是很正常的。
在《农经》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有专家指出,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各利益主体的市场竞争上,而必须联系我国在加入WTO形势下的大格局来看。诚然,中粮、中储粮的产业链延伸一方面有打乱政策性业务主体和商业性业务主体单一身份的嫌疑,但同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提高本国粮企综合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总之,解决问题的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既要有粮食安全的国际性战略眼光,又要有国内市场健康合理发展的思考,这就需要我国粮食产业主管部门决策层高屋建瓴,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促使各利益主题优势互补,并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本文发表于《农经》杂志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