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成交的几组可怜的三位数,市场人士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深深叹息。大豆真的沦陷了吗?国家收储政策真的带给老百姓实惠了吗?国家屡战屡败的抛储又到底有何用意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家到底准备怎么打?不解,依然不解…事实上,老百姓面对的更多是,卖豆时价格比成本低;价高时,老百姓无豆可卖,而国储在前期更造成了国内外价格背道而驰的局势。目前黑龙江油厂虽然无豆压榨,但仍然加工不起国储高于产区市场价格两百元钱的豆子。
前期进口大豆价格快速上涨给国内政府提供了以高于收购价销售国储大豆的机会。然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近日在报告中称,许多大豆加工工厂不愿积极采购,因担忧豆油和豆粕近期的涨势或不会持久,受累于库存充裕。
近日市场有传闻国家将给予油厂每吨200元的补贴,这迎来市场不少人士的关注。大家都担忧,如果传言属实,会使得大豆库存有所减少,解决了大豆的销路问题,同时也释放了国储大量抛出对市场的压力。但是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认为,即使是国家给予油厂补贴,但3550元/吨的价格还是比较贴近市场价格的,对于大豆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
国储拍卖开拍后首先验证的是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开拍后一直无成交的事实,在不断的激起人们的怀疑。其实对于补贴油厂压榨豆油的传言并不新鲜,这是此前众多版本中的一个,但是原来的传言是补贴压榨后要收储豆油,若国家收储豆油,对于豆油还是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的,“双节”消费旺季临近,对于豆油的需求热情可能会有所提高,所以国储拍卖走补贴这条路仍然有一定的可行性。后期政策面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同时,对于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而言,进口美国大豆的压榨利润近来出现快速提升,从每吨亏损接近600元迅速拉升至每吨盈利3750元左右。而国产大豆压榨利润近几个月来一直维持在150元/吨附近的水平,与美豆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语。市场担忧后市国产豆在与进口豆的“竞争”中恐怕将继续陷于被动。
19日国储继续拍卖大豆,除黑龙江中储粮讷河直属库成交362吨(成交率0.12%)外,其他各地均无成交。在此次拍卖之前,国家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豆抛储,成交情况日见好转。从头两次的流拍到第三次的2000余吨、第四次的1.5万吨,市场对于抛储价格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近期国内外豆类市场快速回落行情直接体现在本次大豆拍卖结果中,自8月12日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公布之后,CBOT大豆期货暴跌90美分,国内连豆期货重挫近200点。报告预期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大豆产量将创下31.99亿蒲式耳纪录高位,将较2008年产量增加8%。这引发了大豆市场上的看空人气,庞大的产量成为市场上方的利剑,而大豆生长季以来良好的天气更是为利剑再添锋芒,CBOT大豆期货在1000美分之上转头下跌。另外,上周五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公布数据显示,7月大豆压榨量为 1.2092亿蒲式耳,远低于分析师预估的均值1.304亿蒲式耳,较上月报告削减1222.5万蒲式耳,该数据亦加重了市场的负面气氛。市场环境趋弱,用豆企业对大豆后市缺乏信心是导致成交率萎缩的重要原因。
期货市场价格的走弱,国内大豆也跟随市场走弱,目前哈尔滨大豆现货报价3600-3620元/吨,黑龙江东部地区报价3460-3540元/吨,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3660-3700元/吨。这又拉大了与国储抛售价格距离,并且就算国储真的实施补贴这一政策,支撑成交效果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国储大豆无法有效回流市场,国内豆类市场所面临的压力就无法有效化解。
就目前和看来,短期内国储抛豆出现大规模成交似乎已不可能。今年国储已五次抛储,多以流拍告终,国产豆的紧张决定了市场大豆结构的失衡,抛储政策很难对其产生作用,未来大豆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可能还要靠国际市场供给的缩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