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补贴,我们可能会考虑到东北仓容紧张、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困难,但除了这些以外实在是找不出更好的理由。
但我一直认为:补贴其实不如对市场“让利”。
市场条件下,一切企业均应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但只对东北企业进行补贴显然违背了这一市场规则。
如果采取补贴,第一,现在补贴会加大市场供给的压力,价格继续下行,企业利润还会下降;第二,现在新豆快上市了,国储大量放豆,无疑会对新豆收购市场带来压力;第三国家现在手里的豆只有600多万吨,还不到全年大豆消费量的15%,现在都放出去了,将来行情波动,还是没有货源来调控市场。
这一补贴模式,显然会让市场对政府的调控产生怀疑。
但如果我们采取企业代加工,将加工利润补贴给企业又将如何呢?
委托企业加工,把加工费给企业,一方面企业也得利了,另一方面通过销售豆粕、回收豆油,也可以降低财政负担,同时不会对食用油市场造成打压,还能对当前高涨的豆粕价格形成调控,有利于于养殖业。此外国家手里的食用油货源不会减少,对市场的影响力仍将存在,最关键的现在国内食用油价格疲软,很多大豆压榨企业其实是靠豆粕销售来维持利润的,如果国家在这个时候将国内大豆变成豆粕销售出去,无疑是扩大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会降低进口大豆的冲击。
我感觉这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调控行为:既不扰乱市场,同时又保护了东北企业,还会对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扩大。相反按照传言中的补贴模式,无疑是又将市场风险推向了企业:在当前市场供给充足的背景下,加工好了,如何销售?再返销回国储?
国家在这个时候应该抓紧备货,增加储备才能对未来施加影响,否则只考虑一时的困难,将来还会面对07年底08年初的被动:全球暴涨,中国持续大量进口,继续推动价格泡沫……
另最新消息,目前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等机构也在对东北大豆产业进行调研,与国外这些公益机构相比,国内的政府管理部门更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全局利益考虑,为国内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提出规划。(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