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建设研究与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17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聚集了大量大豆加工企业。2008年播种面积5958万亩,产量620.5万吨,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业已成为全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重要产业。截至2008年,全省有大豆加工企业1180户,年加工能力1282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户,年加工能力910万吨。九三粮油工业集团设备先进,在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中加工能力位居第二,加工量位居第三,已连续三年入围中国企业和制造业500强。阳霖油脂集团加工能力为年处理大豆180万吨,跻身全国民营油脂企业前列。中国最大的大豆工业园区--大庆日月星大豆高新工业园,依托我省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的优势,生产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大豆产品。在国内油脂加工企业80%已被外资收购或兼并、跨国粮商将我国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油脂企业的采购单的情况下,黑龙江大豆加工业独撑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业大旗,承担着维护民族大豆加工业产业安全的重任。目前主要产品有豆油、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粉末油脂、大豆胚芽、异黄酮、卵磷脂、蛋白饮料、果汁饮料、双蛋白奶饮料、多糖、木糖醇、生物柴油、豆粕等几十个。

    自2001年大豆退出定购价收购范围以后,完全进入市场的我省大豆产业就始终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艰难生存。伴随国内油脂加工业的迅速扩张,我国逐步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国产大豆价格与国际豆价高度联动,使国内外大豆市场形势多变。而我省广大种豆农民和众多油脂加工企业,面对量多价廉的进口大豆的竞争与挑战,显得力不从心。 去年新季大豆上市后,由于国储收购价与进口大豆到港价的巨大价差,就使我省大豆加工业陷入生存危机。其后国家提高了国储收购数量,农民卖豆难问题有所缓解,加之春节前豆油消费旺季的拉动,加工企业的状况曾勉强度日,但很快伴随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持续低迷,危机再次显现。正常年份春节后受畜牧养殖业补栏的拉动,豆粕市场应该回暖变旺,但因我省大豆加工业的衰落,今春转基因大豆豆粕终于攻进我省市场,给当地加工业又一沉重打击。

    省大豆协会2008年末对省内15家大中型油脂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这些企业的日处理大豆总量已经超过1万吨,企业员工总数合计超过3000人,但现在15家全部停产,停止收购的14家,另外一家也要于近日停收。这些企业一致的反馈是:“外资在冲击、国储出高价、农民不卖豆,黑龙江的油脂加工行业处境非常危急、面临巨大危机”。 现在黑龙江大豆市场转基因豆油占市场份额的80%,其豆粕占90%左右,国产豆油只有20%的份额,与一年前相比,所占份额刚好相反。

    2009年初以来,由于黑龙江大豆出现严重的进口价格与地产价格、国储收购价与企业收购价双重“倒挂”现象,导致豆农、加工企业、粮食部门三方受困:农民手里还有约1/3的大豆因水分达不到国储标准无法以每斤1.85元的国储收购价卖给粮库,而低于国储价又赔本;油脂加工企业若按每斤1.65元的企业保本价收不到豆,按国储价收又赔不起,因此多数企业已停工待料;进口大豆到港完税价现在是每斤1.60元,比国储价每斤便宜0.25元,由于进口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国储大豆在4月底收储到期后可能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将面临巨大压力。油脂企业虽然停工停产,但每月还要支付高额管理费,一旦这些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国家税收、职工就业都要受到影响。我省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业的产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建立大豆加工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刻不容缓。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战略储备基地,素有“北大仓”之称。同时,黑龙江省也是是我国传统(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聚集了大量大豆加工企业。近年年均种植面积约为5000-6000万亩,年均产量10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发展状况如何,不仅事关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更涉及省内众多豆农利益保障与生存、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安全、我国非转基因竞争王牌的玷污、世界原产大豆的基因污染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2008年以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中国本土大豆产业链条已然扭曲,粮食产业链条尤其是大豆的不顺畅冲击了国内加工业,无益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黑龙江省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就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农产品(大豆)加工的监测工作体系,同时建设农产品(大豆)加工监测预警系统,形成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信息上报与发布平台,定期对农产品(大豆)的生产加工、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的系统。

    农产品(大豆)加工数据库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及其重点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损害预警监测体系,为预警分析和评估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形成一套指标科学、分析方法先进、预测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大豆)加工业监测损害预警评价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搭建农产品(大豆)加工监测预警工作平台,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和产业竞争力动态,为政府、行业、企业决策提供支撑服务;建立反应敏捷、卓有成效的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机制,制定各实施应对预案,加强沟通和交流,努力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为维护产业安全提供数据支撑,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大豆)加工产业安全发展服务。

    建设农产品(大豆)加工安全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数据库覆盖产品品种和生产企业,涉及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工作内容涵盖数据渠道建设、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发布等各个环节,系统庞大,内容丰富,环节众多,必须建设一个便捷通畅、运转高效的符合工作要求的监测预警工作平台。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大豆产业安全的需要。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大豆油又是我国人民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品种,居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及棕榈油之首,约占33%左右。我国年需求大豆量约为4300万吨,进口量约为3000万吨,均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几个国家的转基因大豆,其产量和价格与国产大豆相比占有绝对优势。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约为5000-6000万亩,产量约1000万吨左右。

    因此,建立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保护我国大豆产业链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完善大豆产业政策的需要。建立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使相关信息迅速上达,有利于国家应迅速启动对大豆产业的政策保护,制定系统、全面的相关政策。

    三是监测预警体系整体性建设的需要。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地方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样本监测企业等众多单位,要将这些单位组织成一个整体,形成全省监测预警系统,必须建设统一的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工作平台,促进沟通信息和交流,便于省乡镇企业局统一管理。

    四是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要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监测预警机制是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全面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其公共信息服务需要以信息发布平台为支撑,满足系统内信息交流与服务提供的要求。同时,有必要通过推动子站群建设,推动地方、行业组织等有关部门进一步为农产品(大豆)加工业提供深入服务,并使系统内有关单位共建共享。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黑龙江省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28号文件规定,以及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8月15日批复同意执行的《产业损害预警统计报表制度》,为工作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充分调动了项目建设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初步确定了首批试点单位。预警体系工作平台的建设和数据采集点的建设,离不开各地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我局已作了一定的宣传动员工作,初步选定确定了一批企业,作为预警体系建设首批数据采集试点单位。

    3、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我局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出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建设项目的目标、具体内容、实施原则、服务体系、技术方案、业务建设方案、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项目的执行与控制、项目费用的预算、项目的执行计划、项目的绩效考核、项目的推广与培训、项目的后续运营等内容,较为系统地对建设项目的整体建设进行了规划。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总体思路

    黑龙江省农产品(大豆)加工预警分中心在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网,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黑龙江网”既有网络资源,计划建成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全面参与的农产品(大豆)加工四位一体的预警服务体系。目前申报项目主要用于农产品(大豆)加工监测预警系统工作平台建设,是建设农产品(大豆)加工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可研计划,黑龙江省农产品(大豆)加工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任务目标是:

    (一)培养一支农产品加工数据采集、行情监测、预警分析队伍。

    (二)建设数据采集直报系统,将各地方监测点的数据汇集到省乡镇企业局,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

    (三)建设农产品加工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大规模数据的存储打下基础。

    (五)建设信息预测与预警分析系统,分析采集上来的大规模数据,研究数据预测模型,形成预警信息报告,一方面对外发布信息,另一方面上报国家相应部门。

    (六)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产业的职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

    (七)布置监测点。第一批拟在大豆加工企业集中区,主要选择规模以上浸出式制油生产企业建立监测点。具体报送责任单位为县(市、区)主管部门,签订下拨设备与报送信息协议。在评估第一期布点效果的基础上,研究第二期布点事宜。

    (八)设置监测时段。企业收购大豆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企业实际收购大豆价格及未来预期、企业豆油销售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企业豆油实际销售价格及未来预期、企业豆粕销售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企业豆粕实际销售价格及未来预期等指标采取旬报制度,即每月的5号、15号、25号上报信息。

    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价格及未来预期、饲料企业生产景气度预期采取月报制度。

    (九)预警分析。根据以上指标,分析大豆企业生产是否正常、或停产、或间断性生产;根据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价格及未来预期、饲料企业生产景气度预期等指标,判断大豆生产环境。

    三、2009年工作计划进度安排

    (一)2009年1~9月:对黑龙江大豆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二)2009年9~11月:确定黑龙江大豆加工产业与加工企业各项相关预警指标,充实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筹备建立数据库、编制上报软件。

    (三)2009年9月份:开展2009~2010榨季大豆加工产业试预警。

    (四)2009年11月:建立信息监测管理服务体系与大豆加工预警服务数据库。

    (五)2009年12月:总结分析9~12月大豆加工业预警工作,提交黑龙江大豆加工预警分析年度报告。

    四、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执行措施

    (一)制定需要收集的数据指标。

    (二)在9月前进行调研,给试点工作站布置任务,收集指标数据。定期按时由试点上报数据到中心,由中心整理并收集进数据库。

    (三)在软件系统建立之后,将数据存入系统,建立长期稳定的数据库软件,以规范预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存档。

    五、农产品加工预警指标含义

    坚持从简、易获取、中长期兼顾、宜少不宜多的原则,选择如下预警指标:

    1、 企业目前生产状态:停产(停产原因,预计恢复生产日期);生产(预计生产持续时间)。

    2、 企业收购大豆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

    3、 企业实际收购大豆价格及未来预期。

    4、 企业豆油销售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

    5、 企业豆油实际销售价格及未来预期。

    6、 企业豆粕销售盈亏点价格及未来预期。

    7、 企业豆粕实际销售价格及未来预期。

    8、 当地大豆总产预测及收购价预测(搜集)。

    9、 国储大豆收购价格(搜集)。

    10、 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价格及未来预期(搜集)。

    11、 饲料企业生产景气指数预期(搜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