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媒体报道,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于7月23日和29日举行的两场临时存储大豆竞价销售会,挂牌销售50万吨左右的国家临时存储大豆,结果因无人报价而全部流拍。与此同时,自年初以来东北大豆加工企业无豆可收、开工即亏的困难局面依然在延续。此后不久,中国还在继续大举购买美国大豆……对此,社会各界不免困惑有加:一方面企业在望豆兴叹,一方面中国动用储备遏制豆价的行为却遭遇了企业的冷遇,另一方面,中国还在不断进口洋大豆。原因何在呢?说到底,此番“国豆”救市未果的尴尬情形,其实根植于外资当初进军我国大豆产业时设计的“完美布局”!
入世之后,大豆作为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受到了外资的极大冲击。自2003年9月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产量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连续上涨,一直到2004年4月份,价格上涨了一倍多。此间,国内许多油脂压榨企业效益转好并大量进口大豆。但此后美国农业部突然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随即反手做空,导致大豆价格从每吨4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跌幅高达50%。大豆价格骤降导致这些高位采购的大豆加工企业亏损惨重,从而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2004年,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进口企业倒闭,中国大豆加工业几乎全面亏损,国际粮商乘势进入,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控制了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并完成了从贸易商到实业家的转变。
而相比2003年、2004年的大豆风波,现在的形势更加危急。以前,外资只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入了油脂加工市场,国内企业还占主导地位;但现在,在大豆市场产业链上,跨国粮商不仅从加工环节加以控制,已经深入到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领域。并且,其扩张速度之快和覆盖范围之广,已达到令人瞠目的地步。现在,我国已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内的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处于被外资控制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基本上丧失了对大豆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从而出现了受制于人的被动结果。在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现在只要听说中国要采购大豆,大豆价格就会上涨,之后又会回落,国内市场变成了影子市场。
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在大豆领域给中国留下了惨痛教训。这也是最近国储豆流拍的实质所在:因为大豆价格外低内高,只要国储豆无法顺利高价抛售,国内又有实质需求支撑,外盘大豆将会更加顺畅、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与此相应,国产大豆的市场比例仍在不断下降,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而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还将长期存续。
国内大豆行业定价权的旁落,为国内其他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最近,外资进军中国养殖业的呼声不绝于耳:先有传闻称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带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接着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泰国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则与湖南宁乡县委签约,投资6000万元建设禽畜养殖核心示范场项目。
比这些外资更早介入我国养殖业的还有,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和销售公司、世界500强公司之一的美国泰森公司,前两年就已在山东与诸城外贸公司合资兴建山东大龙食品公司,以生产鸡肉半成品为主营业务,向国内的快餐连锁餐厅如KFC等企业提供鸡肉产品。去年10月,该公司又斥资38.4亿元人民币在山东强力介入饲料、种禽繁育及相关肉类加工业务。目前,另一家美资企业深南控股集团在东营的6000万美元养猪项目也在进行之中。该集团正在利津独资建设10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包括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等子项目。据了解,仅在我国山东省,目前涉及养猪业的外资企业已达9家。
由于猪价下行,国内养猪场大都已经贬值一半。这些追求最大利润的外资资本现在纷纷进入养猪业,并不是图一时的利润高低,而是重在战略布局。饲料原料-品种-养殖场-屠宰加工-零售,外资养猪企业正向着完整的产业链进军。毕竟,我国肉类产业现阶段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非常便于外资进入、整合。比如,控制了中国的种猪或者育种,就基本控制住了养猪业的上游。而饲料、养殖、加工这种更长产业链的整合将不仅会产生规模效应,还会最终实现对中国生猪产业的定价权。
由此可见,外资涉农,不仅是产业链的竞争,更是国际金融资本图谋我国基础行业的体现。对此,我国政府应回归科学理性,超越改革开放之初以“市场换技术(资金)”的政策背景,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的发展通盘考虑,制定扶持本土涉农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政策,并及早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的安全审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