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充裕支撑商品
2009年全球经济从低位盘整到出现复苏苗头,全球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毫无疑问是主要推手。然而,任何政策都有其副作用,而货币政策在经济企稳后的副作用便是滋生通胀苗头。
早在2006年,因全球货币格局的变动,商品价格已出现分水岭,新商品波动区间替代了旧商品区间,并远高于旧区间。这一分水岭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难以打破。新的商品区间将在未来的通胀预期下巩固,明年可能仍处于确认底部后延续反转趋势的过程。
根据IMF预测的未来2年全球GDP增速以及CPI增速,我们对CRB商品指数以及油脂油料指数作出预测:未来两年,CRB商品指数将以10-11%左右的增幅上升,与CPI步伐保持相对一致。但油脂油料指数在09/10年的增幅将稍慢,可能达到7%,而在第二年赶上甚至超过整体商品涨幅,可能达到12%左右。而这已经考虑了油脂油料在09/10年度的供应压力以及农产品的经济周期性较工业品弱的因素。
油脂油料供应压力显著
市场认为08/09年度大豆的供需偏紧,但09/10年度供大于求,全球大豆产量增幅达到3000万吨,但消费的增幅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增幅10%的情形,因此09/10年消费增幅最多2000万吨,如此库存大幅增加也在意料之中。中国此前的大豆流拍并未令有效供给出现,但这也将国产豆近期价格压在3750元/吨的拍卖价之下,只有进口豆价格突破4000元/吨,才会令拍卖出现转机,而后对全球大豆价格立即形成向下压力,因此国内外大豆市场经历着一场博弈。如果拍卖价格依然不变,在9月前抛完700多万吨的临储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剩余的大豆将转化为新年度大豆的潜在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储以3700元/吨的成本收储完成后,顺价销售的原则给市场带上一个紧箍咒,即国产豆现货价格如果高于3800元以上的话,就面临抛储压力。时至今日,在新旧两个年度顺价抛储都已希望渺茫。南美豆3800-3900元的进口到港成本,令油厂更青睐高出油率的进口豆。而到9月以后,新豆的上市压力凸显,大规模抛储更不可能顺利进行。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国储选择在9月之前抛储是无奈之举。3750元的拍卖价格,虽高于当时收购价,但算上储藏和利息成本,国储没有实现真正顺价。而即使这样,依然出现了流拍局面,其原因在于这一价格水平令油厂压榨亏损。目前国产豆现货价3600元/吨,按当前豆油和豆粕价格计算,每吨利润为50元左右,如果3750元的大豆成本,每吨立即亏损100元/吨,但进口大豆的压榨利润依然保持在100元/吨左右,油厂自然冷落临储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