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豆市场区间震荡,CBOT市场总体维持无序的状态。7月国内豆类市场维持震荡调整的过程,各豆类品种基本完成调整,等待调整后进一步的上涨。
1.2009年7月CBOT大豆市场回顾
CBOT美豆7月份的市场基本维持区间震荡的格局,美豆维持在900-1000美分区间震荡调整。7月初市场预期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将提高美豆的种植面积预测到3.1亿公顷,使得美豆大幅下跌。7月中旬,随着市场对提高美豆历史种植面积利空的消化,市场逐步走稳,坚守住900美分一线。7月末随着金属商品的带动,农产品(000061,股吧)有补涨的要求,美豆在月末大幅反弹。总体来看,7月的美豆没有明显的趋势,在缺少明确的市场方向指引下,美豆维持无序的状态。
2.2009年7月国内豆类品种市场回顾
国内豆类市场基本延续了6月份的调整态势。7月初国内豆类跟随外盘纵向调整,中旬以后国内豆类纵向调整结束,维持横盘状态,直到月末受金属商品的带动豆类调整结束,价位逐步上移。连豆受国内国储大豆拍卖的压力,走势相对与豆粕较为弱,市场对连豆的参与热情仍然不高。豆油处于淡季,连豆油走势基本维持弱势的季节特征,加上菜籽油上市的压力,连豆油的月末调整后的上行阻力也较大。豆粕是豆类品种中最为坚挺,国内牲畜价格的逐步会稳,加上本年度以来贸易商的低库存策略,使得豆粕为豆类品种表现最强。资金接入豆粕明显,7月份豆粕主力合约成交量超过200万手,持仓量也破100万手。连豆粕在资金的带动下,月末展开了较为亮丽的反弹,豆粕合约在最后一周都有较为大的升幅。其中,M1005合约最后一周反弹超过6%。
二、2009年8月豆类市场展望
1. 通涨抬头大豆价格获支持
中国央行再次重申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商品市场注入强心针。我们相信支撑目前商品上涨的货币因素还会长时间存在,政策还是较为关注脆弱的经济多于通胀。只要这个根本点不变,就算供求对价格缺少支持,通胀的因素还是会继续支撑商品价格。 美豆历史上有三个上涨周期:1971-74,1996-97和2006-08,其中1971-74年美豆所处的环境为高通胀时期。我们发现70年代美豆价格上升伴随库存消费比上升,这和我们传统的观念有相悖。70年代美豆价格上涨是由供求以外的因素所主导,我们研究表明是通胀与美元贬值的因素。因为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我们更应该从货币的角度去分析豆类价格的变化。随着市场的逐步稳定,银行惜贷的心理逐步缓解,数据显示伦敦隔夜拆息已经降至0.496%,危机以来较低的水平。另外,显示市场放贷意愿的泰德利差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均值。这些迹象都表明,资金将逐步解冻流出银行体系。根据Gary Gorton与K.Geert Rouwenhorst(2004)所做的研究显示,商品价格与通涨有强正相关性,而债券与股票与通涨的相关性为负值。国家的5年期固息国债与5年期的浮息之差,已经达到2004年的最大值,显示市场的通涨预期已经十分严重。随着资金进一步留出银行体系,商品将作为对冲通涨风险重要的资产来配置,相信商品价格在资金的推动下降逐步上涨。这次商品上涨的过程可能与商品本身的供求关系联系比较少,资金的推动力量将是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