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龙江大豆给我们上课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7-16  
     编者按这篇报道看似讲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命运,其实是以一个典型事例,告诉人们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是怎么一回事情,尤其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可以从龙江“豆殇”中得到怎样的警示。

    辽阔的松嫩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是龙江大豆温暖的家。

    正如油菜被视为湖北的名片;那黄灿灿的金豆子,在许多人心目中,就是黑龙江的代名词。

    中国走向WTO,大豆是第一个放开的农产品。

    随着大豆市场的波澜起伏,黑土地领教了竞争的残酷,感受了命运的悲壮。

    呼吁10年,迎来的竟是“全线败落”

    网上查阅得知,黑龙江日报有一位叫张桂英的女记者,一直关注着龙江大豆的市场命运。

    潜意识以为,这位记者,应该是阅历颇深、从业较长的北国女子。谁知,坐在我们面前的张桂英,竟是一位林黛玉式的年轻姑娘。“为龙江大豆,我呼吁了10年,结果迎来的是全线败落。”张桂英无奈地告诉我们。

    据她回忆,黑龙江的主要农产品中,大豆种植的比较效益一直位居前列。1996年,我国打开大豆进口的大门,龙江大豆面临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同台竞争,种植的比较效益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张桂英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于2000年撰写《褪色的金豆子》一文,为大豆可能遭遇的市场风险发出第一声呼喊。

    黑龙江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副主任施虹介绍,2000年以来,该报一直非常关注龙江大豆的市场走向,组成一个团队长期多角度跟踪报道,光是系统的深度报道就不下5次。

    然而,在2009年的春天到来之际,国人深切关注的龙江大豆终以“全线败落”画上句号。

    败落的标志是什么?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说,到今年3月,省内有一定规模的68家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只有个别企业还在少量生产。而收购大豆的,一家也没有。

    加工企业停止收购和生产,意味着产业链条断裂。而这条产业链的背后,是6000万亩黑土地的产出,是4000万豆农的生存。

    我们明白,张桂英那看似孱弱的身子骨,为什么要不停地为龙江大豆奔走呼叫。

    人家“大人”打上门,我们却派“孩子”上阵

    龙江大豆是怎么败落的呢?

    王小语介绍,1996年,我国打开大豆进口的大门,进口量逐年增加,拥有明显价格优势的进口豆,很快显示出对国产大豆的强势挤压。

    他以2008年为例。龙江大豆按国家出台的市场保护价,每吨3700元;而同期进口大豆到港完税价不到3200元,最低至2800元。1吨大豆,价差五六百元。显然,加工国产大豆的油脂企业立马陷入高成本的泥潭。

    更叫人忧心的,是市场的话语权完全被国际粮商所掌控。张桂英分析,当前,在全球粮油生产贸易中居垄断地位的四大粮商,既是美国大豆物流的实施主体,又以融资方式控制着南美的大豆。他们一方面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大豆,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独资等方式进入中国油脂和饲料加工行业,通过加工自己经销的国外大豆,占领中国食用油市场。而我们的许多油脂加工企业面对低价原料带来的丰厚利润,实施非理性扩张。

    这一下,正中人家的下怀。你采购原料时,国际豆价闻风而涨;你购足原料后,国际豆价又快速下跌。几经折腾,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支撑不住。这时候,国际粮商又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了。兼并、收购,轻松地完成了在中国的低成本扩张。现在,中国7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80%以上的实际加工量都落入国际粮商囊中。

    近几年,中国大豆市场的价格,之所以像过山车似的,一忽儿直上云霄,一忽儿跌入谷底,始作俑者是国际粮商,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国际粮商。

    表面上看,龙江大豆是被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给打败了。但细细思之,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应是国际资本运作所致。

    人家是“大人”打上门,我们却派“孩子”上阵。王小语说,大豆已进入期货市场,我们靠几家传统的加工企业与跨国粮商去竞争,就如同是种田的农民与股神巴菲特、投资家罗杰斯去竞争,怎么会不败呢?!

    “打补丁”的政策,引出了什么结果

    对龙江大豆的市场遭遇,各级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理。

    2001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大豆的措施,实施大豆科技行动计划、高油大豆高产示范工程等,培育出了一批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的播种面积也不断扩大。

    遗憾的是,种植环节的这些“文章”无法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种植和收购环节的“混种混收”,将高油大豆的优势消耗殆尽。

    面对农民卖豆难,国家也出台了保护价政策,去年国储大豆每公斤3.7元。但国储保护收购的好处农民根本得不到,因为国储收购要求达到三等粮以上标准,纯粮率必须达到91%以上,对水分、杂质也有明确要求。而分散种植的豆农既没有检测能力,也没有筛选去杂的加工能力,当然就不敢、也不会贸然拉着大豆往国储库送,只好降低价格,卖给上门收购的经销商。经销商们简单一加工,轻轻松松地就把该给豆农的好处拿了过去。

    而保护价政策的实施,又把油脂加工企业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粮油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并没有完全让它市场化。粮油一涨价,国家就实行限价,或者抛出储备来平抑市场;而且,食用油价格的话语权,实际上掌控在国际粮商的手中。产品被限价,原料又实行保护价,国际粮商再一打压,多头夹击,许多油脂加工企业就被“卡”死了。

    林林总总,各级政府对大豆产业出台过不少保护性、拯救性措施,如良种补贴政策、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政策、收购转运中的补贴政策等,但大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来医去,不是伤着这一方,就是伤着那一方。

    这就像衣服破了“打补丁”。施虹说,补来补去,还是一件破衣服。“打补丁”的政策终究于事无补。大豆产业呈现给世人的结果是“一年不如一年”。

    问题在哪里呢?当地一位油脂加工企业的老总说,大豆产业的问题,不仅是种植业的问题,更是农业政策问题,是资本市场问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策略问题,是中国农业如何应对WTO的问题。

    假如没有龙江大豆

    也有人说,人家的大豆价格低,出油率还高,干脆,咱不用种,进口得了。

    大概,这也正是华尔街的某些达贵和国际粮商的如意算盘。

    危险的信号已经发出。

    龙江大豆,除了农民自己食用,向来有两个市场,一是食用油,二是豆粕。正常年份,春节一过,畜牧养殖业开始补栏,豆粕市场也随之回暖。今年也是如此,只因当地油脂加工企业基本停产,用本地大豆生产的豆粕买不到,而使得转基因大豆豆粕趁虚攻入黑龙江市场。

    龙江人多年坚守的一道防线终于失守。

    另一件事情也许更叫人忧虑。由于转基因大豆到岸完税价明显低于本地大豆,而国储粮库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本地大豆,这就引出了某些投机商的邪念。前年,就曾有人拿着买来的转基因大豆,冒充龙江大豆交售给国储。此事幸亏被察觉,否则,转基因大豆混入国产大豆,不知会引出什么结果。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世界上多有微词。今年4月,德国连续发生多起抵制转基因技术事件,个中原因,耐人寻味。有资料表明,美国生产的转基因大豆,美国人自己不吃,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吃,偏偏就整船整船地往中国运,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黑龙江省阳霖油脂集团老总刘树霖说,“谁都知道咱的大豆是纯天然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没了,愧对家乡父老呵!”

    假如龙江大豆消失了,下一个消失的,会不会是我们的双低油菜?再下一个……这种设想让人不寒而栗。

    补记:湖北反弹琵琶,引出一声惊喜

    与黑龙江日报记者和省大豆协会的同志探讨时,我们也介绍了湖北的做法。

    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反弹琵琶。我们说,湖北今年抓油菜产业,把眼光从产业链的前端移到后端,通过评选优质菜籽油,打造湖北双低油的品牌;通过组织优质菜籽油进超市,拓展市场,带动产业全链条升值。

    听着听着,黑龙江的同志眼睛亮了,发出一声惊喜的感叹,并表示要来湖北“取经”。

    好不容易,我们给这篇文章找到一条“光明的尾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