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经济报告》刊发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李晓超作为课题组组长的调研报告,该报告认为,从头4个月的经济运行结果看,政策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总体态势好于预期、好于世界 专家:中国基本面复苏将很强劲
统计局对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的判定相对乐观:总的看,中国经济取得较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止跌回稳,整体经济的表现好于预期、好于世界。
但报告也指出该结论仅就总体而言,实际上经济整体困难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报告在对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时认为,4月份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3月份的运行态势,稳定在企稳的平台,但世界经济整体仍处在深度衰退中,加上甲型H1N1流感病毒仍在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前景不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存在财政收入大幅下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就业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整体经济仍处在困难时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当中,中国经济衰退相对缓和而复苏相对强劲,因此在东亚和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必然提高。
“但是这样的进步并不值得我们骄傲。”吴庆说,“东方制造、西方消费”式的世界经济失衡是不可以持续的。如果失衡机制得不到改变,经济危机过不了几年就会卷土重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目前国内外数据有好有坏,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目前在底部徘徊,很难说何时进入持续回暖通道。鲁政委指出判断回暖至少应该有三个标准:非国有部门的信心恢复,GDP数据能够连续几个季度稳定在9%,以及财政逐步回归正常之后对经济增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真实复苏将非常强劲。”吴庆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一旦发挥作用,能够降低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提高中国制造业的产出能力;二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造业转移即使在危机和衰退中也没有停止。危机和衰退正好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关闭本国工厂的理由。这两个因素将提高中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转变发展方式避免W型走势 专家:长期问题恐难短期实现
统计局报告称,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需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走势,及时充实和完善政策。报告指出国家将重点依靠扩大投资特别是消费需求,巩固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变化,力促经济平稳回升。
由此,统计局提出要避免我国经济出现W型走势,而其关键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V”型,“U”型方式可以接受,但要避免出现“W”型。“W”型可以理解为两个“V”型,其运行轨迹是,在政策刺激下,低迷的经济开始呈现回升态势,为第一个“V”型,但由于政策跟进不够、加上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经济增速重新由高到低,进入第二个“V”型的下行通道,显然,要想重新进入上升区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耗费更长的时间。而要避免出现“W”型走势,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方式的转型在于几方面:过去30年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高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关键是提高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是制造业升级。
但鲁政委指出,避免经济出现W型走势是一个短期问题,只能通过财政政策适当的投资节奏和力度的把握,以及对民间经济的信心恢复的刺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吴庆也表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高度依赖于外部需求,因此基本面的真实复苏不可能早于美欧。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经历一个VVV型的“衰退—刺激—复苏”过程。“实际上,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真实复苏是U型的。”吴庆说。
宏观调控巩固积极变化 专家:出口或成最大阻碍
统计局报告指出,宏观调控应该关注的重点是,突出保企业、促增长;突出强投资、扩基础;突出抓结构、促创新;突出推改革、增活力。其中,对企业的扶持不能采用“撒胡椒面”的统一政策,要加强针对性。
对有市场、有需求的外向型企业,关键是抓住当前原材料价格较低、物流运输相对宽松的机会,鼓励加强战略资源储备。对中小企业,关键是推进融资平台建设,缓解流动资金短缺,适当拓宽信贷渠道、扩大信贷额度、延长信贷期限。对“两高一资”企业,关键是借市场规律推进关停并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级,防止死灰复燃等。
吴庆预计,中国经济在今年年底可能会面临又一次增长困难:第一轮经济刺激的效果已经消退殆尽,货币政策也会在第四季度被迫做出调整,而经济基本面距离真实复苏还有至少半年时间。所以,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出现在今年下半年。
鲁政委认为,房地产可能已经见底企稳,但未来能否持续企稳仍然存在疑问;出口的总体情况仍非常严重,很可能是阻碍中国经济回暖的最关键因素。“美国经济已经在不断接近底部,信贷供给条件得到改善,但信贷需求仍比较疲软;同时个人储蓄率在上升,将影响未来的消费。”
此外,我国还应该关注未来财政支出能力的风险,“这将带来企业实际税务加重的可能性。”鲁政委说,“短期内不增发新债,很有可能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这将对非国有部门的信心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