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从古城粮库整了100多吨(指标),都整来粮食卖了,现在没有指标了”,昨天,黑龙江省克山县一粮库负责人的亲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村去年收获的4000多吨大豆,没有一斤直接卖给国储,没有指标啊。”克山县繁荣村豆农段喜琴告诉记者。
“眼下急等钱用,要买农药化肥,等不到指标了”,还有农民面对记者失声痛哭,他们说,因为没有国储粮收购指标,不得不把大量余粮低价卖给中间商。
指标!指标!指标!
5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独家报道的 “大豆收储指标被经销商论斤买走”一文引起广泛关注。记者随后来到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主产地克山县,展开实地调查。
记者在克山县发现,国储粮收购指标已经成了粮食市场上的“香饽饽”——本来应该分配到农户手里的指标,被掌握收购权力的相关人员大量转出,黑市收购指标的价格从最早的每吨20元一路上升,一度高过每吨100元。
豆农分得指标“根本不够卖的”?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急转直下,国内大豆价格难以幸免,豆农遭受重创,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价格持续下滑,大豆收购价格曾一度跌破成本价,价格从上市时的1.80~1.85元/斤迅速跌至1.50~1.55元/斤。
为保证豆农种植收益及提高种豆积极性,去年底,国务院实施政策性大豆临时储备和中央储备计划,其中黑龙江省三批计划收购453万吨。据了解,从去年10月份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已累计下达大豆收购计划725万吨,是历史上收储量最大的一年。
但是,这几次国储收粮,克山县的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说,豆农无法受益的原因是粮食无法直接卖到粮库,大豆收购的指标大都被经销商买走了,没有指标,粮库不收。
齐齐哈尔市大豆协会理事唐玉杰说:“一开始国储收粮的时候,克山县没有分指标,很多豆农在得知消息后,连夜在粮库门口排队,但经常是排几天几夜,最多的时候有200辆豆农雇的运豆车在排队。可是大粮商的车却随时可以进去,都是几十吨几十吨的大车,那些车不用排队。”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克山县开始把国储收粮指标分解到农民手中。克山县粮食局办公室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县里领导亲自分的,都分到各乡镇了。”
然而,因为数量有限,分配到豆农手中的收粮指标“根本不够卖的”。克山县繁荣村豆农段喜琴说,她所在的村子去年产大豆超过4000吨,可是只分到178吨指标,平均每亩才合30斤,“我们把指标集中起来让一家去卖,结果赶上下大雪,出不去,结果没卖成。到现在,我们村没有1斤大豆是农民直接卖到粮库的。”
这种“不够卖”的“指标”是乡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上面都会写明“有效期一天”。“过期之后,这些指标就作废,村干部说现在指标没有了”,繁荣村种豆大户赵景春说,为了买农药和农机,5月中旬,他“咬着牙把40吨大豆卖给粮贩子了,每斤1.72元,和国储最低价1.85元比,少收入1万多元。”
粮贩收来指标“只是为人打工”?
今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印发了《关于第六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及延长大豆收购期的通知》,安排中储粮总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收购国家临时存储大豆125万吨,其中黑龙江省为100万吨,这次国家临时存储大豆的收购执行期截至今年6月底。
新的收储政策让克山县的粮商们继续活跃起来,但农民仍旧无法接近“指标”。
昨天,向华乡的大豆经销商郭荣告诉记者:“你要是有豆子,可以给我啊,一二百吨不愁卖国储。”郭荣说,她的指标是从农民手里“攒起来的”,因为有的农民嫌指标少,“农民不能拎个小袋子去卖粮吧。”此前,她告诉当地豆农,曾经“花了2万元通过粮库买指标,结果也没有卖出几十吨”。郭荣还告诉记者:“那是我的关系不硬啊,人家一开始答应说可以收我一二百吨,后来又说不行”。
据记者了解,在克山县,交易国储粮收购“指标”已经是经销商们之间公开的秘密。“只要弄出指标来,那就是钱,有关系就能把粮卖进粮库。”昨天,克山县一张姓粮贩对每经记者说。
耕种800亩豆地的赵景春是克山县的种豆大户,现在手里还有20多吨大豆没有出手。昨天,他焦急中打电话给多个经销商,希望买到指标,得到的回复是:“现在100元(每吨)也买不到了。”
当地有知情人介绍,国储指标的价格,从最早的每吨20元一路上升,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元。因为农民即便是出售分给自己的指标粮,也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超过时间就会作废。可是,粮库的收购指标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昨天,克山县一粮库主任打电话通知一位经销商:“明天你送50吨吧……”经销商称,这样的安排,意味着粮库的人坐在办公室就可以一车暗收上万元,而经销商要承担卖豆产生的所有费用,“充其量是给他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