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东北玉米大豆能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解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5-18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陷入了价跌卖难的困境。为保护东北粮农的利益,国家对东北地区的玉米进行大力度的收储,玉米的收储总量为4000万吨,占东北玉米总产的63%,占玉米商品量的70%。国家也在东北地区收购了占总量60%的大豆。国有粮库大规模的收储行动,扭转了玉米大豆价格不断下滑的行情,保护了粮农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稳定了东北地区的粮食市场局面。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出现的问题,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把农民手中的玉米大豆收上来,放在国家的粮库里,仅仅是个序曲。还需要继续解决低价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问题,需要缓解国有粮库仓容库存压力问题,需要化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问题。

    由于东北产区的粮油加工企业选择使用国产玉米大豆,高原料成本会导致巨额亏损,这样就诱使产区加工企业选择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玉米作原料,对国产大豆玉米造成了‘挤出效应’。致使国产玉米大豆或滞留在农民手中,或成为国家粮库的库存。在‘堵车’的情况下,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粮农的卖粮难问题,国有粮库的仓容压力问题,卖粮销售难问题,超储变质陈化风险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积累延续,会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影响农民的持续增收。

    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拥有我国最大最好的森林,还有我国最大最好的草原,也是我国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耕地。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和大豆产业带,其玉米产量在全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大豆在全国产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东北地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柱。其地位与分量,目前国内尚无人可以替代。一百年前有人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我们现在套用这句话来比喻东北地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上的重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无玉米大豆,保障玉米大豆安全不可无东北地区”。鉴于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地位之高,也鉴于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分量之重,我们不仅要举全国之力解决好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眼前的问题,还要从长远角度解决好东北玉米大豆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东北玉米大豆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交易成本高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出现的问题,原因比较复杂,有国际化的因素,也有市场化的因素,有产业链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也有产业组织体系存在的不配套问题。笔者认为,交易成本高是东北玉米大豆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降低交易成本是东北玉米大豆解困的治本之策。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市场化体制下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市场化经济制度能够提高微观主体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会造成整个产业体系交易成本的提高。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交易成本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但产业组织体系的配套建设需要探索磨合,在此期间,交易成本问题会逐渐凸现出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玉米大豆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也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原料,工业化深加工是玉米大豆转化消化的重要渠道,作为饲料原料更是玉米大豆的重要角色。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围绕饲料原料这一角色定位的产业链成员主体多元,交易环节众多。有国有单位,也有民营企业,有农垦系统的农场,也普通农户,有内资也有外资。但是,专业分工深化,虽然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导致交易环节增多,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如由农民来从事种植,由国家粮库来收购原粮,由榨油厂从事油脂加工,由饲料厂从事饲料加工,由养殖场使用饲料养畜禽,把饲料转化成肉蛋奶。这中间需要经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市场机制下,它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围绕商业利益进行博弈。就是说,每经过一个环节,都要留下‘买路钱’,都要‘扒层皮’,都要耗费巨大的交易成本。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业链成员缺乏组织化,产业链各环节互相分离,是一群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在围绕商业利益进行的博弈中,经常出现堵车情况,不断发生高昂的交易成本。如在种养分离的状态下,搞养殖的农户不搞种植业,需要通过市场购买饲草饲料,提高了养殖业交易成本。搞种植的农民不搞养殖,无法获得有机肥料来源,只能通过市场购买不断涨价的化学肥料,也提高了交易成本。在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的饲料业中,原料玉米来自粮库,原料豆粕来自油脂厂,在饲料厂中加工成为商品饲料。由于这些交易环节的存在,提高了玉米大豆的交易成本。如果将东北的玉米大豆运输到南方来消化转化,需要经过铁路运输环节或者海上船运环节,还要增加交易成本。

    在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业链成员互相分离脱节的状态下,国际跨国粮商乘机介入产业链关键环节。这样,在玉米大豆的交易过程中,除了商业关系外,又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国家利益关系。由于这些更为宏观的因素介入其中,致使玉米大豆问题更加复杂化,成为微观层面无力解决的宏观问题,成为农户,企业、政府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解决的系统性问题。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由于产业链层面的组织体系缺位,本来属于微观中观层面的产供销活动却依赖宏观调控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也由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出现了‘婆婆紧儿媳松’的情况,不能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效应,又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也需要有人买单,多数情况下,弱势群体农民充当了买单的角色(这是农民种粮收益低的重要因素)。但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在农民买不起单的时候,最后只能由政府被迫买单。现在,国家救市让农民解了‘套’,却把政府‘套’住了。那么,可不可以由市场主体来买单,譬如由粮油饲料加工企业来买单呢?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工商资本具有趋利性本能,在出现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时,它会往前冲志在必得。国家依靠工商资本发展农业有利也有弊,其负面作用是与农民争利,让农民边缘化,影响农民就业增收。在市场行情低迷亏损赔钱的时候,在市场化机制下,赔钱的‘买卖’不会有人干,工商资本就会选择后退。工商资本可以选择不干农业,也可以不顾及农民就业增收,但政府不能不管。在出现困难问题的关键时刻,就会把政府推到‘前线’去。当玉米大豆整个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来收摊挽救残局的只能是政府,其他社会成员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买单的实力。

    最近,美国农业部公布了美豆种植面积低于市场预期、阿根廷大豆预期减产、美国陈豆库存减少等消息,为大豆期货市场上涨提供了题材。加之美元贬值后美国经济面转好,在这些基本面利好因素推动下,进入五月份,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开始攀升。从理论上讲,进口大豆价格上涨会抑制国内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会吸引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给国有粮库顺价抛储提供了机会,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解困创造了利好条件。我们可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解决眼前困难,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现在仍需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从长计议,从产业体系入手解决交易成本高的问题,才能摆脱长期困扰,让整个产业链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二 以农户为主体实行‘种、养、储’三结合来降低交易成本

    在玉米大豆产业链中,由农民来种植,由国家粮库来收购,由榨油厂从事油脂加工,由饲料厂从事饲料加工,由养殖场使用饲养畜禽,把饲料转化成肉蛋奶,这中间具有五个环节,每经历一个环节都要发生交易成本。试图降低交易成本,就需要减少交易环节。如果强化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微观经营主体地位,让农户既从事种植业,也从事养殖业,同时,也由主产区农户承担部分玉米大豆仓贮业务(这个由国家粮食局提出的符合国情的好建议,国务院已明确表态予以支持)。这样,就把原来互相分离的种植、粮贮、养殖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由农户一个利益主体来从事,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玉米大豆并不是收购起来放在库里就万事大吉,库存引发的后续问题多多,会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玉米大豆贮藏期超过一年就要贬值掉价,贮藏期超过二年就成为陈化粮,再延长储藏时间就会变质报废。国有粮库仓容有限,仅能存放当年的粮食,如果不把库存处理掉,第二年的粮食就无处可放。玉米大豆贮藏期短,贮藏量大,需要有库房条件,除了库存压力外,还有资金压力。放在粮库里的玉米大豆,从价值形态说,占压的都是资金,具体地说,都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还有贮藏期间的管理费用,还有处理库存甩货时的亏损,都需要国家财政来消化。因此,玉米大豆最需要‘去库存化’。东北玉米大豆由农户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实现就地转化,在产地把玉米大豆由饲料原料转变为肉蛋奶等终端产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就能缓解原粮库存问题,也能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减少交易环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减少交易环节的途径选择上,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在农户中结合起来,以农户为单位构建‘种养结合’的生产体系。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在每个农户中,农户不是单一地种地,也不是单一地养殖,他既是农民也是牧民。让农民从事种养两业复合型产业,在农户中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民种粮生产成本。农户利用自家耕地种植饲草饲料,减少对国际市场进口豆粕的依赖,降低畜禽养殖成本。通过种养结合方式,让农户利用自家种植的玉米从事养殖业,实现原粮的就地转化增值,化解自家玉米阶段性卖难的困扰。

    以农户为单位实行种养结合,是种养两个产业在农户内部的有机结合,在农户手中实现玉米大豆‘种养储’一体化。采取这种无缝对接方式,中间没有交易转手,跨国粮商也无法插手介入,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实行种养结合的农户,在获得种粮收益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养殖收入,实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多元激励机制。农户实行种养结合,使养殖污物得到资源化利用,降低了环保治污成本。农户采取种养结合生态化方式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还能降低消费者的卫生保健成本,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饲料加工厂’可降低交易成本

    解决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的销路问题,不宜选择运输到南方去转化,因为这条路径受国际化因素影响较大,容易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北粮南运方式来消化东北玉米,在封闭运行的计划体制下能够行得通,在市场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下,会受到来自国际化因素的制约。玉米大豆是国际化农产品,是大宗农产品,是在全球期货市场交易的已经金融化的农产品,是由跨国粮商主导定价权的农产品。跨国粮商驾驭全球粮食产销市场的能力强,操纵全球资本市场的能量大,低价倾销是商业手段,打压价格也是商业上惯用的手法。国内玉米大豆产业链成员一盘散沙群龙无首,根本不是对手,无法与之竞争抗衡,只能被动挨打,会造成更大的交易成本。

    东北的玉米和豆粕销售到南方,销售对象是饲料厂,并不是直接销售给养殖户。饲料企业都是工商资本主导,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南方的饲料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国产玉米大豆(粕),也可以选择使用进口玉米大豆(粕)。当然谁的价格便宜就买谁的,在进口玉米大豆价格便宜的时候,它们自然就会选择进口的玉米大豆。为避免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应更为灵活弹性,在安排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与销区紧密对接的同时,重点支持就地转化。用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作饲料,在当地饲养畜禽,就地转化成肉蛋奶。同时,配套构建‘农户+合作社’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形成相对独立能够主导的产业体系,让国际粮商难以介入插手,这样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东北玉米大豆降低交易成本,现实途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环节,减少市场交易主体,把平行并列的多个主体变为一个利益主体。具体操作方案,可采取‘农户+合作社’模式的产业体系来运作,将玉米大豆种植,粮食储藏、畜禽养殖等三个环节统一到农户,将饲料加工环节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运作,形成‘农户+合作社’的双层经营体制模式。这样,农户就可以直接间接运作五个环节,把原来的五个利益主体从事的玉米大豆产业链,整合为一个利益主体,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玉米大豆作为饲料原料,在转化途径上,可以由工商资本主导的饲料厂来加工转化,也可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饲料厂来加工转化。选择饲料厂的类型,可以是年产几十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厂,也可以是年产几万吨的中型饲料厂,还可以是年产几千吨的小型饲料厂。饲料厂规模大小不同,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同,年产几十万吨的饲料厂需要固定投资几千万元以上,而几万吨的中型饲料厂需投资几百万,3-5千吨的微型饲料厂仅需几十万元。

    解决玉米的转化问题,可以由从事养殖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合作社建设小型饲料加工厂。采取化整为零方式建设的小型饲料加工厂,具有投资小的优势。如果利用闲置房舍做车间库房,设备投资仅几万元。农民可以利用自家生产的玉米来加工制作饲料,采取“带料加工”方式让农户将原粮变成饲料。对占饲料总量10%左右的微量原料,选择向专业饲料厂购买商品预混料来解决(提供预混料的专业厂能够提供饲料配方等服务)。种养结合的农民就能够免遭玉米卖难之苦,饲养畜禽的农民也不必借贷款购买商品饲料。农户通过种养结合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养殖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然后由农民合作社从事饲料加工。小型饲料厂投资少,适合实力薄弱的农民合作社经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饲料厂定位为服务业,专门为养殖户提供饲料加工服务,只从事代料加工业务,玉米原料来源于农户,是农户自产自储的,农民用自产玉米加工成饲料饲喂畜禽,饲料厂仅收加工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型饲料厂,为养殖户搞带料加工服务,玉米等原料来源于农户,饲料厂不收购贮藏玉米等原料,不必建库房,也不需要收购资金,不占压流动资金,不受玉米价高价低行情变化的左右和影响,基本没有市场风险,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来操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型饲料厂,是养殖户组建的,与养殖户是同一利益主体,它专门为养殖户提供饲料加工服务,并不追求利润,如果追求利润,也是‘大拇指卷饼自吃自’,是‘家财不出外国’。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饲料厂是养殖户组建的,饲料厂的盈利来源于饲料用户,这些饲料用户是养殖户,但他们同时又是饲料厂的股东,饲料厂的盈利,要通过分红方式返还养殖户。养殖户可以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饲料厂能够为养殖户降低交易成本,是因为它为养殖户提供了市场,能够解决玉米大豆卖难问题。在价跌的时候,在出现困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养殖业来转化增值。能够让玉米大豆及时出手,不至于让粮食窝在家里,砸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支持帮助农民建设一条他们能够主导的出路,不要让农民依靠国储一条路走到黑。现在,粮食加工企业嫌价高不收购,农民只能干瞪眼,只能在粮库门前排长队,因为别无他路可走,这其实就是交易成本。我们要给农民修一条路走,哪怕是一条羊肠小道,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沙石土路,也比没有路强的多。

    政府可以采取‘廉租厂’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小型饲料厂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饲料厂可以在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一顶帽子大家戴’,既可以为股东养殖户提供带料加工服务,也可以为非股东养殖户提供饲料代加工服务,收取养殖农户的加工费就可以了。工商资本主导的饲料厂,则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要在经营过程中运作出利润来,一句话,要从养殖户身上挣钱盈利,这样就会发生较高的交易成本。当在某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饲料厂经营管理不善时,或出现问题时,由于饲料厂的产权是政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通过廉租方式获得的,政府可以调整租赁人,采取‘击鼓传花’的方式来调整优化经营对象。

    四 国家变扶持原粮收购为扶持肉蛋奶支持就地转化

    在我国粮食品种结构中,玉米大豆的角色定位是饲料原料,根据这样的市场定位,玉米大豆不是终端消费品,而是中间原料产品。它们的前端是种植业,后端是养殖业,其终端产品是通过畜牧业转化而来的肉蛋奶。由于消费者不能直接消费玉米大豆,必须途经粮库、油脂厂、饲料厂、肉乳加工厂等节点才能到达终端产品。玉米大豆在向肉蛋奶转化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就会发生交易费用,就会增加交易成本。当产业出现困难需要政府救助时,政府就需要对这些节点逐一扶持,增加了国家扶持的环节,还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弊端,也加大了操作难度。

    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将玉米大豆等中间原料产品在产地变成肉蛋奶等终端消费产品,让玉米大豆在农户手中转化为肉蛋奶,由原料产品转变为终端消费产品。如果肉蛋奶出现卖难,国家就可以比照“家电下乡”的操作方式,对购买肉蛋奶的城乡消费者直接补贴,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国家由扶持大豆玉米变为为扶持肉蛋奶后,国家宏观调控直接操作终端产品就可以了,把扶持政策带来的好处直接给予消费者,同时也让种粮养畜农户实现增收。

    为推进玉米大豆通过畜牧业渠道转化的进程,东北地区农户要实行种养结合,把种养两业在农户中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东北地区的农民同时也是牧民,他们既种田又养畜,玉米大豆等饲料在农户手中就地变成了肉蛋奶,国家把对原粮的托市变成对肉蛋奶的托市。东北玉米大豆在产区直接转化为肉蛋奶,国家对玉米大豆产业的扶持就可以抛开原粮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对终端消费的肉蛋奶进行补贴。这项政策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方面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在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的同时,也让全社会的消费者受益。这样的操作方式,符合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向,也符合肉蛋奶的公益产品属性。

    东北地区要尽快构建‘农户+合作社’模式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为国家变扶持“玉米大豆等中间原料产品”为扶持“肉蛋奶等终端消费产品”创造条件。这样,国家扶持位于种植养殖的微观经营主体时,把好处给予了种养结合型农户。国家扶持位于加工、销售环节的中观经营主体时,把实惠给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不论对‘分’的环节进行扶持,还是对‘统’的环节进行优惠,都能不折不扣地让农民得到好处。

    五 调运东北地区玉米到青藏地区补饲牛羊用玉米换生态

    当前,国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已经把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正在投入巨资大力度的进行保护建设。青藏草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一定会把草原的保护建设放在首位。

    解决青藏草原生态保护问题,须从青藏草原超载过牧入手,采取措施减少牛羊数量,减轻青藏草原的压力,从而实现青藏草原生态保护的目的。但是,牦牛藏羊既是当地农牧民的生产资料,农牧民要靠牛羊来致富增收。也是农牧民的生活资料,他们吃肉喝奶要靠牛羊。青藏高原畜牧业是基础产业,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就把草原畜牧业一刀砍掉。青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在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之间找到结合点,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

    牦牛实现二年育肥出栏,藏羊在当年育肥出栏,都已是成熟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普及,缩短了牛羊的饲养周期,减少了牲畜越冬次数,降低了冬季消耗,减少了活重损失,减轻了草场压力。既保护了青藏草原生态,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对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缩短牛羊饲养周期,加快出栏速度,需要对牛羊进行营养补饲。而且,补饲精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青藏高原不产玉米等原料,必须从内地调入,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由于青藏草原草低矮,产草量低,缺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这里也不具备种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条件。因而缺乏青贮玉米、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饲料。靠当地政府和牧民无法解决,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帮助。只要国家给予藏区牛羊短期育肥饲料补贴,牛羊缩短了饲养周期,青藏高原畜牧业就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效果。建议国家调运东北玉米到青藏草原地区,用玉米做饲料来换取青藏地区的草原生态。

    国家把东北的玉米调运到青藏高原地区,用于牦牛、藏羊补饲育肥,用东北地区的玉米换取青藏高原的生态,就能收到一石两鸟的双赢效果。一方面,青藏高原地区的牛羊缩短了饲养周期,减轻了青藏地区草原超载过牧的压力,保护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另方面,这一跨区域的政策安排,给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安排了销路,找到了出路,减轻了销售和库存压力。这一项目的实施,能够产生保内需,保民生、保增长的好效果,通过生态项目来拉动内需还不会制造产能过剩,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好项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