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互动拯救国产大豆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4-21  
     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协调,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的国家大豆产业(加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了最后的筹备阶段。3月底,一份名为《关于成立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请示》已经上报科技部。

    让东北大学副校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冯晓高兴的是,尽管联盟尚未成立,但已经有来自国内大豆产业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17家单位申请加入,还包括黑龙江省外的加工企业。

    “我们的联盟是面向全国性的,希望借此带动大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4月17日,冯晓告诉记者。

    彼时,新一轮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正大规模袭来,国产大豆再次深陷生存危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停产,主产地黑龙江农民手中还有200多万吨大豆还未销售。

    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参赞报告显示,2009/10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国大豆收获面积预计为910万公顷,低于上年的950万公顷。大豆产量为1560万吨,相比之下,上个年度为1600万吨。

    报告还预计2009/10年度中国可能进口3800万吨大豆,相比之下,2008/09年度的进口量为3620万吨。

    但不可忽视的是,各方的突围力量也在酝酿,致力于研发与加工相结合的科研战略联盟仅是其中一支。

    推动产研新合作

    “对抗进口大豆,之前都是打阵地战,用劣势去与国外的优势竞争。”冯晓认为,国产大豆在出油率上不及进口大豆,但是在蛋白质方面,则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豆油的附加值远远低于蛋白类产品,但很长时间以来,国产大豆还是多被用于榨油,而非食品蛋白类市场。

    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也告诉记者,国产大豆未来必须要走高蛋白这条路子。但是,目前国内大豆加工业生产经营方式总体比较落后,在科研方面的深加工企业并不多。

    “目前国产大豆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技术创新体系。”这正是冯晓推动建立产业联盟的初衷。在他看来,此前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之间关系一直停留在表面,合作多为面对政府的共同承担项目上,松散且自主性少。

    这带来直接问题是,企业需求与科研项目相脱离。一方面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研发单位的研究项目也难以转化。“全国搞大豆研究的也就几百人吧。”

    冯晓的希望是,能以最好的研发力量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此同时,通过研发联合,提高目前国产大豆的品质。“关键还是品质问题。”

    上述大豆协会人士认为,如果提高国产大豆品质,重新进入国际市场将指日可待。目前,在食用领域,非转基因大豆在国际市场炙手可热。仅日本每年就需要500万吨,而在韩国,一斤非转基因大豆能卖到20多元人民币。

    但是,这些国家也对大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品质,同时有绿色认证、地理标识——而这些正是国产大豆所缺乏的。“有些产区的大豆因为农民和贸易商的混收,让高油和高蛋白质的大豆与一些低质大豆混杂一起,油下去了,蛋白质也下去了。”上述协会人士称。

    按照冯晓的计划,该联盟将在今年5月底6月初正式成立。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