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转换角度看外资入侵中国大豆产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2-16  
     国家再次提高了“国储粮”收购力度,与此同时,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却再一次成为焦点。在稻谷、玉米个大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大豆的“困境”似乎更加突出。由于国内大豆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价格普遍高于进口转基因大豆,我国目前消费的大豆7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豆农“豆价日贱”甚至“有豆难卖”,而主要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更是经营惨淡。国内大豆行业价值链一蹶不振,舆论却把矛头指向了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外资粮油企业,认为中国大豆以及加工产业尴尬的现状是某些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操纵大豆价格的结果,黑龙江豆企呼叫“救市”之声不绝于耳。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大豆企业带来了恐慌。大豆及大豆压榨产业已经被许多媒体报道成为所谓“外资入侵”的一个恶果,是中国大宗商品或者整个经济开放的一个教训。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经营困难甚至破产。2008年,预计中国全年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中国90多家主要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由外资独资或合资,大豆定价权基本旁落。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市场开放导致大豆定价权旁落吗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摄入不断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压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因此国内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大豆供给有限,因此大豆进口不断增加。2008年大豆进口依存度估计突破70%,国内供给严重不足。

    早上入世前的2001年,中国的大豆市场开始完全开放。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大豆,而这就必须直面国际上大豆贸易市场的大玩家“ABCD”。“ABCD”这四个字母代表着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而国内除中粮外,粮食进出口企业没有一家的实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强弱对话中,弱者自然难以占到便宜。因此,大豆定价权的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世界级企业。大豆市场因放开导致大豆定价权的旁落,仅是一种托辞。

    让外国人帮中国人种大豆有何不可

    中国的大豆产业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的大豆单产较低,含油量较低,压榨品质较差。国产大豆主要产于东北和内蒙古,流通到沿海的费用较高。尤其是农户种植规模较小,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省,农户种植大豆规模一般也只有1公顷左右。而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农户平均生产规模都是中国农户的100多倍,优势非常明显。导致美国进口大豆的离岸价格比国产大豆价格低30%左右。

    即使大豆与中国其他粮食作物相比,也有其比较劣势。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一公顷的单产中,水稻是6.26吨,玉米是5.29吨,小麦是4.28吨,而大豆仅为1.70吨。这就是说,为了保证中国的粮食产量,中国应该用非常稀缺的土地资源来生产粮食,而让部分大豆从那些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进口。

    而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对非主体粮食行业的强制性保护,反而会加大价值链上其他行业的负担。由于国内糖业的欠发达,美国对国内食糖业的保护已经持续了200年,政府一直通过配额制度使国内食糖价格保持在高于世界价格的目标水平。对食糖市场的保护导致美国社会福利的损失。美国消费者剩余的损失约为16.46亿美元。消费者损失的一部分,转化为美国食糖生产者所得,价值10.66亿美元。如果说美国的教训离我们较远,而现实的典型事例是,如果保护国内大豆使其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而作为畜牧业主要饲料的豆粕的价格居高不下,那么中国高达上亿畜牧业农民的利益将受到巨大的损害。

    因此,大豆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尽管会暂时损失部门豆农的利益,但有利于中国绝大数农牧民的利益。聪明的分工,应该是把中国宝贵的土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让外国人替我们种大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