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中国豆业在“阵痛”中等待新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2-15  
     上周,国家再次提高了“国储粮”收购力度,与此同时,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却再一次成为焦点。在稻谷、玉米个大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大豆的“困境”似乎更加突出。由于国内大豆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价格普遍高于进口转基因大豆,我国目前消费的大豆7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豆农“豆价日贱”甚至“有豆难卖”,而主要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更是经营惨淡。国内大豆行业价值链一蹶不振,舆论却把矛头指向了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外资粮油企业,认为中国大豆以及加工产业尴尬的现状是某些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操纵大豆价格的结果,黑龙江豆企呼叫“救市”之声不绝于耳。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大豆企业带来了恐慌。大豆及大豆压榨产业已经被许多媒体报道成为所谓“外资入侵”的一个恶果,是中国大宗商品或者整个经济开放的一个教训。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经营困难甚至破产。2008年,预计中国全年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中国90多家主要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由外资独资或合资,大豆定价权基本旁落。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市场开放导致大豆定价权旁落?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摄入不断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压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因此国内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大豆供给有限,因此大豆进口不断增加。2008年大豆进口依存度估计突破70%,国内供给严重不足。

    早上入世前的2001年,中国的大豆市场开始完全开放。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大豆,而这就必须直面国际上大豆贸易市场的大玩家“ABCD”。“ABCD”这四个字母代表着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而国内除中粮外,粮食进出口企业没有一家的实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强弱对话中,弱者自然难以占到便宜。因此,大豆定价权的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世界级企业。大豆市场因放开导致大豆定价权的旁落,仅是一种托辞。

    让外国人帮中国人种大豆有何不可?

    中国的大豆产业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的大豆单产较低,含油量较低,压榨品质较差。国产大豆主要产于东北和内蒙古,流通到沿海的费用较高。尤其是农户种植规模较小,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省,农户种植大豆规模一般也只有1公顷左右。而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农户平均生产规模都是中国农户的100多倍,优势非常明显。导致美国进口大豆的离岸价格比国产大豆价格低30%左右。

    即使大豆与中国其他粮食作物相比,也有其比较劣势。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一公顷的单产中,水稻是6.26吨,玉米是5.29吨,小麦是4.28吨,而大豆仅为1.70吨。这就是说,为了保证中国的粮食产量,中国应该用非常稀缺的土地资源来生产粮食,而让部分大豆从那些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进口。

    而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对非主体粮食行业的强制性保护,反而会加大价值链上其他行业的负担。由于国内糖业的欠发达,美国对国内食糖业的保护已经持续了200年,政府一直通过配额制度使国内食糖价格保持在高于世界价格的目标水平。对食糖市场的保护导致美国社会福利的损失。美国消费者剩余的损失约为16.46亿美元。消费者损失的一部分,转化为美国食糖生产者所得,价值10.66亿美元。如果说美国的教训离我们较远,而现实的典型事例是,如果保护国内大豆使其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而作为畜牧业主要饲料的豆粕的价格居高不下,那么中国高达上亿畜牧业农民的利益将受到巨大的损害。

    因此,大豆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尽管会暂时损失部门豆农的利益,但有利于中国绝大数农牧民的利益。聪明的分工,应该是把中国宝贵的土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让外国人替我们种大豆。

    直面国内大豆压榨业伤痛

    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使加工生产国产大豆的企业成本增加,国内油脂业近来经营困难,出现了大批停产的消息,国内舆论把矛头指向进口大豆的同时,跨国粮油企业因为对市场的挤占也成了“众矢之的”。国内的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希望通过国家价格保护,补贴等的政策保护来实现平稳过渡,恢复良性经营。

    一些人认为,与外资比较起来,中国粮食产业还是“幼稚产业”,在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都普遍低于外资企业的时候,对其施行保护和适当补贴的措施是必须的。在中国,粮食产业是一个相当古老的产业,与跨国巨头相比较,中国的粮食产业也许是“幼稚”的,但是再多保护一些年头,就能够由“幼稚”走向“成熟”吗?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幼稚产业” 在和外资面对面的竞争中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真正地成熟起来了。因此外资的进入对于中国的油脂行业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只有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修炼,降低生产成本,改变经营思路,壮大企业生产规模,才是正确的道路。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豆业的“阵痛期”过去之后,中国的油脂业会出现几个真正能与外资抗衡的粮食巨头,到那时,现在面临的困境也许就是我国油脂行业的一个新的起点和转型契机。

    大豆市场开放的这些年我们得到了什么?

    开放大豆市场和大豆压榨业,事实上已经加强了中国大豆安全和食用油安全。中国正在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对食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急剧增长,中国的国产大豆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市场开放之后,全球压榨中心在向中国转移。目前中国的压榨量、豆粕产量、豆油产量都仅次于美国。这一变化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提高了国内食用油的消费档次。外资让中国亿万消费者告别了劣质的“土油”时代,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让每个消费者每天消费食用油时更加安全。跨国粮商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济和物流模式,也使得中国的农业深加工的生产方式和规模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青近日也表示:“通过进口大豆增加了豆粕供给进而增加了蛋、奶的供应,满足了不断改善的国民生活品质同时,又能减少与关系国计民生的小麦、玉米和稻谷土地的争夺。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的分工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明智选择,而不能主要依靠国内相对劣势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粮食安全。长远来看,外资的注入不仅加速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优胜劣汰,而且带来了甚至比技术更为宝贵的全球风险管理和跨国经营的理念,进而提高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使我国真正成为全球大豆压榨中心。”

    我国的豆业发展将走向何方?

    进口大豆之所以对我国豆农的利益造成损害,主要原因是多年来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大豆产品市场上未作任何区分,这样一来,形体较大、出油率较高的进口转基因大豆横扫国内市场,实在不足为奇。我们已经开始要求食用油产品注明采用的原料是否属于转基因作物,考虑到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上述规定,将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明显区隔开来,并为其争取较好的价格。中国是全球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作为绿色、天然食品,非转基因大豆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中国应该培育非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快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出口基地建设,靠非转基因这一品牌确立自己在世界大豆品种中的地位,开拓韩国和日本市场。

    大豆深加工领域广阔,国产大豆蛋白质丰富,不必在出油率这一棵树上吊死。因此要加大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意识到了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业的巨大前景,加工产品由原来单—的豆粕、大豆食用油发展到大豆胚芽、天然VE、大豆甾醇、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等高新科技、高营养保健产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