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大豆现货市场继续游走在国家政策效应与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夹缝里,尽管从总体上看,大豆价格已经步入相对平缓的下跌趋势之中,但放眼整个市场的购销气氛、需求以及流通环节,仍然处在十分低迷的阶段。不难看出,目前的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处于典型的“政策市”局面,即跟随国家政策调控的走向来进行自身调节,但相对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显然仅靠政策性调控也已十分勉强,并且在随后的行情中,外部市场体现在进口大豆上的压力逐渐加大,仅靠国储能否继续保护国产大豆价格还很难断定。
托市政策惠及范围有限
国储托市政策公布后,初期效果相当喜人,不仅一举扭转了市场购销低迷的局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大豆价格拉升至一个合理区域。不过,随着各地粮库收购量的陆续增加以及进口大豆压力的逐渐加大,国储收购量较小且辐射范围有限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也导致各地大豆价格仅在国储区域内相对偏高,而其他地区则由于缺乏需求而持续跌落。
据中国大豆网统计,截至11月26日,黑龙江哈尔滨及其周边县市货场收购价在托市政策支撑下,清粮主流价格依然集中在每吨(下同)3600~3610元,绥化地区集中在3600~3620元,齐齐哈尔地区集中在3600~3650元。相反,牡丹江地区货场主流收购价格仅为3550~3600元,佳木斯及双鸭山等地仅为3500~3560元,并且由于缺少贸易商入市收购,当地多数时间处于无价无市状态,同时,在一些国储收购任务已经完成的地区,大豆价格重新出现回落迹象。
油厂停机范围逐渐扩大
近期,东北产区油厂停机及停收数量逐渐增多,随着哈尔滨地区油厂进入全面停机状态,这一举动像瘟疫一样迅速感染整个产区油厂,从哈尔滨、集贤、佳木斯到内蒙古扎兰屯以及吉林四平,许多中小型油厂开始停机,厂门收购活动也随之终止。同时,仍在维持生产的油厂,收购积极性也在大幅减退。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根据目前油厂的压榨利润计算,大多数油厂已进入负数区间,个别效益相对较好的油厂也仅在10~30元/吨之间,很难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主要由于近期油、粕现货出厂价格持续跟盘走低,且市场需求低迷,因此造成其效益大幅亏损。
其二,目前国储粮库收购价格坚挺,各地农户及贸易商大多严重惜售,致使油厂收购量大幅缩水。一方面,按照当前油厂的实际销售情况,很难跟随国储支撑较高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如果为维持压榨利润而降低收购成本,厂门收购量又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使油厂陷入两难境地,只能被迫停收或是停机。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国储政策将局部大豆价格稳定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内,但失去油厂以及贸易商的配合,多数产区大豆仍然无法得以消耗,这也使得整体大豆价格的上涨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进口大豆压力继续增加
本周,南方销区市场销售状况仍旧令人堪忧,库存压力以及薄弱的需求环节依然是抑制豆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根据贸易商反映的情况,目前,各地市场产区大豆现货库存仍然十分充足,但需方谨慎的采购心理致使出货非常缓慢,而当前大豆多属于前期高价库存,导致大部分中小型贸易商严重亏损,规模较大的贸易商也仅能维持勉强出货,但都基本不存在到产区拿货的意愿。可以说,无论是国产食用大豆还是油用大豆,在市场上均打不开销售局面。这其中,油用大豆的销售压力最为明显。
据中国大豆网统计,截至11月26日,国内港口大豆平均分销价格为3570元/吨,明显低于市场上3610元/吨的国产油用大豆均价。同时,进口大豆到港量持续增加,目前,市场普遍预计1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将达到300万吨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测算,12月份到港成本仅在3200~3300元/吨之间,随着这批廉价大豆的陆续到港,市场供应压力将会继续增加,同时也将进一步阻碍南北方之间的大豆流通。
国储收购能够维持多久
综合分析,在国际金融环境出现明显回暖之前,国内大豆市场料将续由“政策市”主导。事实上,国家在随后准备继续收购的二次国储计划也已证明,短期内欲将国产大豆价格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只能由国家出面。虽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继续稳定大豆价格保证农民利益,却进一步削减了油厂的竞争力,从而加重其开工压力。
因此,如果近期美盘或是油粕价格不能给出有利配合,随着国储二次收购政策的启动,东北油厂开工率将继续下降。另外,根据第一批国储收购的进度来看,二次收储的过程恐怕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一旦国储“任务”再次完成而行情仍未出现转机,是否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收储计划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