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年来,榆树市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1/200、吉林省的1/10、长春市的1/3,粮食的商品量和商品率连年居全国县(市)前列。
在榆树市我们看到,尽管室外银装素裹,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榆树市副市长谭锦坤介绍,这里是榆树市的“五棵树-弓棚-八号绿色蔬菜长廊”,榆树市力争建成我国北部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和酒业基地。
谭锦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蔬菜大棚年收入达1.5万元,一亩地温室年收入达3万元,分别是种植玉米的30倍和60倍,榆树全市有3万栋蔬菜大棚和温室,年可实现收入20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成效十分明显。”
“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县市,我们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同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受发展基础、资源区位、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榆树市的农业仍然没有走出大而不强、高产低效的局面。”李国强告诉记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榆树市认准的一个方向,但是当前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当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榆树市面临的发展瓶颈,在其它粮食主产县市也普遍存在”。
第一是农业集约化经营与承包制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否则很难实现高产出,但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种植模式给集约化经营带来很多阻力,土地流转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第二是工业化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榆树市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如果不发展工业,县域经济和财政实力就难以实现突破性转变,如果发展工业,粮食转化、工业占地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又形成矛盾。第三是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过低,导致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四是发展现代农业与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榆树作为农业县市,财政实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许多水利工程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因年久失修而严重老化,水利功能十分脆弱,农民种粮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五是增加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与农民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存在障碍,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六是现代农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落后的农村金融体系之间的矛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只有信用社可以提供一部分支农贷款,而且信贷管理过于僵化、信贷政策不灵活、信贷规模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如何破解粮食生产和提升地方经济的难题不仅是困扰着榆树市,也困扰着诸多产粮大县。“多年来榆树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致使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产粮与发展地方经济形成严重矛盾。就榆树资源实际看,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只能以牺牲粮食和土地资源为代价。对于这样一种局面,我们也颇感困惑。”李国强认为,榆树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为此,李国强提出破解农业大县经济转型的四点建议:
首先,希望国家尽快明确主体功能区定位,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对粮食主产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性支持,增加转移支付比重,使产粮大县财政状况至少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其次,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建议国家提高保护价标准,最好和CPI挂钩,以保证农产品价格有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护农民利益。
再次,为打破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土地流转困局,建议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组织引导土地流转。同时,应打破集体内部流转的范围,在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土地进行自由买卖,真正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最后,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制约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国家采取措施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激励和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此外还要加强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经济抗灾和补偿能力,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概括讲,榆树今后要走的发展道路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大趋势下发展现代农业。”李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