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后,连豆跟随外部市场大幅走低,连创年内新低;而国内现货市场在政策性利多因素的支撑下,企稳上涨并维持强势,但由于价格低于农户预期,造成农户严重的惜售心理。虽然国内政策频频向市场示好,但在经济衰退预期加重的压力下,大连豆类市场反弹压力也较为明显,尤其是远月合约。国庆长假后,大豆期价遭遇多个跌停板,交易所被迫采取强行减仓政策,其中连豆905全约于10月16日跌至3000关口附近;10月末前一周,期价开始企稳反弹,但仍处于低位震荡格局中。
美国农业部(USDA)意图通过供需报告修正来提振大豆期价。美农业部于10月28日对10月供需报告进行了修正,其中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各减少110万英亩,同时2008/2009年度美豆库存也由10月10日报告的2.2亿蒲式耳降至2.05亿蒲式耳,不过这样一份数据仍不能令追涨的交易商感到满意。这一举动虽然是想以此来提振大豆价格,但小幅下调后的数据仍高于9月份的数据,市场也对这次调整有些失望,甚至怀疑USDA的可信度。
南美种植面积的变化,将成为未来影响行情的重要因素。阿根廷农业部周三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2008/2009年度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1780至1820万公顷,较上年度增加7%至10%,主要是由于干旱影响了小麦(资讯,行情)播种的地区将转向种植大豆。巴西2008/2009年度大豆播种工作已经完成了3%,市场预期巴西2008/2009年度大豆种植面积仍将出现3%至5%增幅。从南美的种植面积增长来看,南美2008/2009年度大豆产量仍将增加500至1000万吨;所以说,全球大豆供应量的增加使本年度供需面处于相对宽松的局面,也将对大豆中期走势产生较明显压力。
国内方面,大豆进口量再创新高,对远期大豆走势的压力明显。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进口大豆41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19%,此进口量也创下了2004年以来的月度最高水平。而且随着进口大豆成本明显低于国产大豆,未来中国的大豆采购量仍可能继续增加。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增长了32%,达到了2870万吨。
10月初国内现货价格受外部市场影响大幅走低,产区新豆基本全面上市,黑龙江省内油厂陆续开工收购,但受国际商品整体下跌影响,收购价屡屡下调,收购数量也比较有限;但价格明显低于农户心理预期,市场严重惜售;随着月中国储收购消息传出,现货价格开始外企稳上涨。随着政策的利好消息出现,农民惜售心理有增无减,月末时,价格被抬高至3700元/吨左右;商品豆、芽豆价格更是达到3800至3900元/吨的价格;其中产区大豆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性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油厂库存偏紧,原料供应不足造成。短期来看,现货价格仍将维持高位,但由于国储收购价为3700元/吨,农民卖粮很难达到这个水平,所以现货市场短期继续上涨的空间并不大。
低成本的进口大豆依然对后市形成价格压制。美国大豆即将上市、国际运费继续下降,使11月末、12月初到港的大豆成本降至3200元/吨的水平,对连豆远期合约的影响较深。虽然目前产区大豆现货价维持在3400至3600元/吨之间的水平,但此价格看不到量的配合,农民仍惜售,而贸易商也在关注期货盘面变化,期市的下跌使采购方收购意愿明显降低。所以说,如得不到国家持续性的政策支持,现货价格很可能受国际市场影响再度回落。进口成本的变化,直接影响新豆价格的变化,而原油等国际商品的全线走弱,更是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基调。
从国内情况来看,现货短期仍会延续相对坚挺的状态,而期货价格虽然受其支撑,但美盘走势仍牵动着连豆的神经;近期的金融环境逐渐缓和,商品市场也有小幅抬头的迹象,加上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临近,市场预期收获面积及产量仍可能下调,这些因素都对近期的反弹起到支撑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近期大豆市场受基本面潜在利多及商品价格暂时脱离低位影响,将呈震荡反弹之势,但上方压力比较明显,反弹空间也不宜过分乐观;中期走势仍然维持宽幅震荡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