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新一轮洗牌正当时 大豆产业路在何方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24  
     国庆节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狂跌浪潮,让国内农产品产业中开放最早也最彻底的大豆产业突然间失去既有平衡和秩序,又将面临2004年后的新一轮洗牌。这是上周四、周五(10月16至17日)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榨油商大会暨第76届世界榨油商大会”上多位国内专家的共识。

    开放的大豆产业,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压榨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健康的小包装食用油消费习惯,但在挤压民族产业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威胁的质疑。中国大豆产业路在何方?国庆节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两度赴东北调查,又在上周“世界粮食日”有幸参与上述大会,现将有关专家就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的各种真知灼见采集如下。

    1 新一轮洗牌:大豆产业开放或不可逆转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当年大豆减产、生物能源概念热炒等影响一路飙升的豆油价格,让国内压榨行业感受到2004年以来久违的春光,以至于该行业内流传:大豆成“金豆”,谁有大豆谁发财。

    可惜好景不长,在国家不断加大调控食用油市场价格的力度下,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豆油期货于今年3月初短暂冲高至15000元/吨以上后又滑落至8000元/吨。而国庆节后的连续跌停,使大商所豆油主力合约价格跌破6000元/吨,与两年前价格相当。但同样遭受连续跌停打击的大商所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其当前价格仍维持在高于两年前水平的3000元/吨水平之上。

    在新大豆收购开始之际,国家已出台东北地区按照每市斤1.85元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的政策以保护豆农利益,但压榨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均已备感秋天来临时的寒冷。

    尽管上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的《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在提出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限制外资大规模收购内资压榨企业,而面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黑龙江也早在今年6月开始对外资收购改制中的国有粮库设防,但面临新一轮洗牌的大豆产业的开放仍是不可逆转之趋势。

    《第一财经日报》:美国次贷危机深化为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后,如何判断当前国内大豆产业形势及其未来出路?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美国为掩盖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的矛盾,又通过刺激房地产需求形成更大的次级债泡沫,如今次级债危机已演化为金融危机,且可估计其负面作用将延续影响至2013年。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自今年7月出现拐点后,也将转入中长期熊市,虽然美国救市成功后美元的继续贬值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反弹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个人一直坚持认为,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是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策源地。受近期CBOT豆油、大豆价格狂跌影响,全球压榨产业面临战略转移,而在国内又到新一轮洗牌时刻,一大批中小压榨企业将关闭。对中小企业来说,四年前挥之不去的阴影重现,而对大企业来说正是收购的大好时节。

    事实上,2004年的大豆产业危机推动过一轮结构转移,而大批中小企业的关闭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不过当年的洗牌外资得益最大,而去年底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再允许外资控股国内压榨企业,因此此轮洗牌正是国内一些非常有实力的内资企业抓紧做大做强的机会。

    鉴于国内有限的耕地、水资源要满足保障基本粮食供给的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相信国内油脂行业对外依存度仍会越来越高。中国大豆产业已到关键时期,这也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至于传言中成立“大豆产业基金”以保护民族大豆产业,本人并未听说过。但鉴于转基因大豆成为榨油大豆主流的势不可挡,本人早在2002、2003年就提出过“让出大道,占领两厢”的建议,即应鼓励民族大豆产业向有机大豆(即非转基因大豆)、高蛋白大豆这两厢发展,并可仿照葡萄酒产业实行产地属性的品牌化经营,其定价也可不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而将榨油大豆的大道主动让给非食用的转基因大豆。可惜,有关建议未获认可。

    王瑞元(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确实去年有豆就赚钱。去年国内油脂行业全行业盈利100亿元,平均到1000家压榨企业,每家盈利千万元。

    而今年较2004年还困难,当年压榨行业还实现全行业盈利。而今年新榨季刚开始,食用油价格已下跌至两年前水平,这就要求各压榨企业凭真本领吃饭,但可估计即使最大的外资压榨企业益海今年也得亏损。

    外资进入国内压榨行业,不仅引进了技术,而且改变了中国的油脂行业,这点不能因为强调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而否认。大豆产业继续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逆转,但相信国家将会对益海大举进入主要粮食大米、小麦的加工领域进行限制,尽管后者目前在碾米、面粉领域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

    周有金(黑龙江省奇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如在前两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尚不到50%时,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民族大豆产业的政策会更有效。目前再谈限制外资进入大豆产业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已属无奈之举,而且关键还是引起国家决策部门关注后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仍太迟缓。

    比如,加入WTO谈判时中国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农业补贴可达GDP的8.5%的条款,但一直未能兑现,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早已抵消农业税取消及对农民耕地直补的好处,这使得农民种植大豆缺乏积极性。

    不过,业内也已有建议增加大豆储备至500万吨,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度。至于“走出去”战略,其实有关方面早已建议中粮集团到巴西种豆,但想从“ABCD”势力控制下的南美一次性拿到几百万亩的土地其实都很难。

    另外,大豆虽因我国传统的狭义粮食概念而一直被定义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但也是日显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故为保障粮食安全,也应类似稻谷、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享受更多的补贴和相关保护政策。

    2 亡羊补牢:发展期货市场争夺定价权

    为促进大豆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在上述《意见》中提出了12条政策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包括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具体操作上,不仅有鼓励加工企业在产地采购大豆,再租赁码头,建仓库和运输系统,或参股当地农业企业及租赁土地进行种植,而且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建立大豆商业周转储备制度;发展和完善大豆期货市场等。而曾参与这一《意见》调研、制定的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甚至认为,“国家出台这个意见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使现货和期货结合来锁定风险”。

    2004年大豆暴跌后,正是由于缺乏套保意识的国内一大批压榨企业在大豆进口上的大面积违约及事后为外资乘虚而入,引发了第一次“大豆产业危机”,并引起开放过度后国家粮食安全的争议。由于短期内改变外资主导国内压榨行业并无可能,一些期货业内专家已将发展期货市场、争夺定价权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一财经日报》:尽管《意见》有意鼓励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但大豆产业由外资主导的现状恐一时难以改观。除增加补贴、走出国门、建立国家储备,业内认为目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还有哪些?

    刘涛(上海源复咨询公司首席战略分析师):美国战略家亨利·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虽然上述断言出自美国的强权哲学,但粮食安全问题对一个独立自强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况且目前世界性的粮食安全问题还因生物能源概念而与疯狂的油价、追捧农产品期货的热钱纠缠在一起。

    2005年美国启动的《能源法》、《农业法》修订,鼓励玉米大规模转化为可替代汽油的乙醇,增加补贴使农场主少种粮食,又通过增加原油等能源储备、商品期货定价权推动油价、粮价上涨,从而刺激了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由于消费结构不同发达国家受此影响较发展中国家小,但这也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美国,一度勉强支撑起格林斯潘降息后风雨飘摇的次贷泡沫。而美国推行的生物能源政策不仅在去年底的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引起大米危机,且开始遭到欧盟的强烈反对,从而引起各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空前重视。

    其实,在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今天,如大豆之类的农产品具体种植、加工在何处并不重要,关键是对产业链的整体控制能力及粮食定价权掌握在谁手中。

    而对定价权的掌握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国家竞争力中软实力的体现。

    常清(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生产中心决定贸易中心,贸易中心又会产生金融定价中心,且产业链中的利润集中于贸易、金融的高端环节。而一个经济强国要拥有自己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才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和经济安全。故我一直强调我国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先建设成为亚洲期货定价中心然后谋取世界期货定价中心的必要性。

    作为政府来讲,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我国期货市场建成亚洲时区定价中心,让一些“中国因素”影响巨大的商品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形成价格,不再成为国外市场的“影子市场”。而企业也应该充分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锁定成本,提高竞争力,让价格的涨跌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同时减少在国外市场上被国际基金“狩猎”的可能。这样,中国企业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我们将永远被动地接受欧美市场上决定的价格,维护大豆产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成为空话。

    中国仍应大胆利用进口大豆,发展大豆加工业,包括大豆压榨及利润更高的大豆精深加工,才能成为大豆加工强国。同时也相信具有本土优势且其领导人对套保等风险管理业务娴熟的一些国内企业如九三粮油,丝毫不逊于外资,完全有资格与外资竞争。

    王学勤(郑州商品交易所前期权部部长):维护一国粮食安全的最好办法,应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其种粮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产品供应增加。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强农惠农的政策不断出台,如中央储备首次对大豆实行保护价收购。

    其实,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试验过的“政府补贴期权”交易试点,可作为国内直补农民的市场化尝试。

    尚未全面开放商品期货交易的美国,由其农业部从1993年作物年度开始,鼓励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印第安纳州的部分农场主购买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小麦和大豆合约的看跌期权。农场主从其选择的经纪人手中购买指定的期权,然后通过信用结算公司,美国农业部将补偿其支付的全额权利金。参加这项试验的农民,从而可自愿选择以最低保护价(与贷款率关联)水平或目标价格水平出售谷物的权利,以保护其不因市场谷物价格下降而受到损害。

    美国政府这一项目的试验,实际是对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改革。由利用行政手段,政府机构出面,对农产品以保护价形式收购,政府储备或直接对农户实行财政补贴以保护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水平,转换成利用市场形式承担和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以维持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在一定的水平。

    试验表明,由市场发现的期权交易中的执行价格,较由政府制订的最低保护价和目标价格更接近市场均衡价格,且实际支付的财政补贴也较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形式,通过试点,鼓励和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了解市场,学会运用期货市场这种交易形式锁住农产品价格,分散风险,提高农户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虽然美国政府这一试验并未继续下去,但其思路却可以为国内实行强农惠农政策直补豆农和保护价收购大豆时借鉴,也可以由此启动理论探讨十多年却一直未见行动的中国商品期权市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