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近期国内外大豆市场走势分析及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15  
     一、国内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1、产区陈豆库存接近告罄,市场购销活动较为清淡

    三季度以来,国内主产区大豆库存接近告罄,农民几乎没有存量,多数大豆库存都积压在贸易商手中。同时,8月下旬以来,产区大豆市场整体购销活动十分清淡,虽然部分产区少量新豆陆续上市,但由于其价格缺乏实质性指导意义,因此大部分油厂和贸易商多数仍在收购阵营之外,仅个别油厂维持收购,且收购价格已经降至3.60—3.70元/公斤。另外,油粕现货双双走弱导致油厂压榨利润严重亏损,在无法负担成本所带来的压力情况下,大部分油厂暂时只能保持离场观望。值得注意的是,油厂退出收购阵营对产区大豆市场影响较大,一方面使得大豆现货失去明确的指导方向,导致市场报价混乱;另一方面贸易商缺少入市心理支撑,导致采购意愿较弱。

    2、大豆进口数量明显增加,到港完税成本大幅下降

    三季度以来,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数量明显增长。除了二季度末国内豆粕价格创纪录大幅上涨,刺激油厂进口原料采购之外,2008年9月30日大豆进口优惠关税政策将到期,也是油厂积极采购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口大豆数量383万吨,同比增加24%,并创下近年来单月进口量的记录水平,1—8月份我国共进口大豆245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75万吨,增幅高达24%,且预计9月份的实际到货量也会基本达到370—390万吨。由此可见,港口大豆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难以得到释放。同时,受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下跌及国际市场粮船运费大幅回落等因素影响,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持续下跌。据了解,目前,10月船期南美大豆到我国成本加运费报价520美元/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4160,比7月上旬的历史高点下跌1662,跌幅达40%。进口大豆到港口成本的快速下跌对港口大豆分销市场及国内大豆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集中在4200元,略高于10月船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下游厂商采购意愿。

    3、库存压力较大,消费旺季不旺,豆油成为油脂市场领跌品种

    今年三季度以来,国内豆油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并成为油脂市场领跌品种。其中7月底国标一级豆油价格下跌至10000-10200,8月初进一步下跌至9200-9300,与6月底相比下降2600,降幅为22%。目前国内豆油市场价格已经回落至2007年10月份水平。在价格已经回落了前期上涨的50%时,豆油已经成为是油脂市场下跌行情中领跌品种,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库存压力较大及消费旺季不旺。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我国8月份进口豆油16.9万吨,同比减少35.65%。今年1-8月份中国共进口豆油1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49%。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07/08年度前九个月我国各类植物油进口超过1100万吨,同比增长21.4%,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库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同时,尽管8月中下旬以来,随着“两节”小包装食油销售高峰的临近,终端市场对于豆油需求有所增加,刺激了贸易商等对豆油备货需求,促使豆油价格出现反弹,但受国内主要食用油价格期、现货价格全线下挫以及秋收油料作物恢复性增产形势的共同影响,多数贸易商选择离市观望,而持有现货的厂商也不断加快出货规避风险,反弹时间持续不长即重新步入下跌通道。

    4、养殖饲料需求有所减弱,豆粕价格回归下跌通道

    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豆粕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导致国内养殖业成本不断加大。同时,4月份以来猪肉和家禽价格均较年初的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促使养殖利润大大缩水,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国内养殖户对猪和家禽的养殖积极性普遍不高,补栏和扩种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而夏季高温,禽类产蛋量也有所下降,在豆粕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无疑使养殖户更倾向于使用其他蛋白含量相对较少、成本较低的饲料去替代豆粕,进一步降低了豆粕的饲料需求,进而导致国内豆粕价格经过8月下旬的短暂反弹之后再度回归下跌通道。截止到9月末,国内沿海地区豆粕现货主流成交价格集中在3350-3450,较7月份最高价位下跌了1300-1400,跌幅高达27%-29%。虽然国庆长假之前,大部分饲料企业备货意愿开始强烈,但终端市场此轮备货主要是为“十一”长假考虑,而饲料养殖企业对于节后市场需求能否持续旺盛缺乏足够信心,总体来看采购方备货还是相对较为谨慎。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