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30年中国粮食产业改革之三农篇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10  
     编者: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的来临,中国改革开放也即将完成30年的历程,而中国粮食市场改革从1978年的小岗村“大包干”到现在现代化的粮食批发市场建立发展,也在不断经历着探索和彷徨。在此,我们借对30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记载我们30年辉煌改革的艰辛,也传诵我们30年改革的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更表达我们对探索中国粮食安全先辈们的崇高敬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坎坷路,我们仍在路上!

    第一部分:九亿农民昂首迈进新时代

    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30年间,神州大地的广袤乡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9亿农民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告别贫困向富裕文明迈进

    “实行‘大包干’以前,生产队分的粮食少得可怜,大家经常忍饥挨饿。实行‘大包干’后,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半数人家住上楼房,冰箱、彩电、手机已是平常物。”安徽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农民企业家钱永言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农民温饱不能保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我国有近半数农村人口喝不到达标的饮用水,这些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就解决了近2亿人喝清洁水的问题,到2015年,所有农民的“喝水”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

    30年前,农民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现在农民腰包渐鼓,不仅穿衣服讲究了,并且有更多的余钱投向住房,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30年前,农民向往的“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而今,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

    30年前,即使在平原地区的农村也基本都是土路。如今,绝大多数村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田间地头也修了机耕水泥路。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 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10个“一号文件”开启划时代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布了10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奏响了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一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这5个“一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据统计,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 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由4000 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中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的战略决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5个“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这5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

    正当亿万农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喜悦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吹响了鼓舞人心的进军号角!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中央提出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蓬勃兴起,全面提速。

    “多予”——明显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过去5 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1.6万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推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推广,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目前已覆盖全国98%的县(市、区),受保障农民超过8亿;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到去年年底,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688万人。

    “少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放活”——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林权改革进展顺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工作加强,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

    好日子还在后头

    30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成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整合力量、汇聚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

    好形势来之不易,保持好的发展势头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农村改革仍要继续爬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将目光聚焦“三农”,将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途中,广大农村的面貌必将日新月异,亿万农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第二部分:沧桑巨变跨越发展 农村三十年改革的发展之路

    刚从地里收完玉米,河南滑县城关镇贾固村村民李计堂来到村里的科技文化大院,观看秋冬种的宣传片。今年他家里的玉米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兴奋的他对记者说:近三年来,通过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家里的粮食收成一年一个新台阶,生活和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30年前,家里住的是土坯茅草房,现在已经住进了三层小楼自来水引到灶台

    上,养殖小区在村旁,乡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一座座小楼和砖瓦房错落有致。

    外人难以想象,过去,这里曾经是一个又脏又乱的村庄。现在已经是“家家住洋房,种地机器帮忙,宽带通到家里,自来水流到厨房”的新图景。可以说, 发生在贾固村的变化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个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三农”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思路和内涵,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哺育到反哺,探索新思路

    我国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之所以有了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依然要从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思路转变说起。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撑城市,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转变,书写了一部农村改革变迁史。

    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7年,农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已降低到15%左右,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我国已经转变到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强大支撑。

    以工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此,农村综合改革开始阔步向前。

    2006年的第一天,9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等4税在当年被完全取消,共减轻农民负担1335 亿元。民心所向,农业税的取消让广大农民切实体会到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温暖。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工作的理念有了新变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2006 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397亿元,中央投资安排农村建设资金约530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313.8亿元。同时,财政支农方式有了变化,着力用活粮食风险基金,制定实施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到2007 年达600多亿元。一减一补,全国农民得到大约2000亿元好处。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又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

    建设新农村,旧貌换新颜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菖梧村就是这样一滴水。

    改革开放前的菖梧村,村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公路运输农产品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现在从村里通过的潮枫公路连接320国道,一到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就会有大量的客商来收购,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销路和运输的问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民的致富增收。

    有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仍会有7亿左右,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因此,城乡互动,城市支持农村,要继续增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的基础,最终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各地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171608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立城乡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我国现阶段正在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农村改变了原来穷困落后的面貌,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农民得实惠,迅速奔小康

    说起农民三十年生活的变化,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农民贾其荣口中不离这样几个词语: 温饱问题、增产增收、发家致富、奔小康……老贾说,30年前,要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了,不用拿票了。改革开放前,老贾一年纯收入只是100元多一点,现在他可是在连年翻番,已经是以前的几十倍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03 ―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达1.6万亿元,2008年“四补贴”达到1028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粮食、生猪和油料生产大县进行奖励,对农业保险保费进行补贴,并对鲜活农产品运输予以费用减免。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渐恢复并日益活跃。近几年随着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2004―2007年,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就培训农村劳动力1230 万人,其中85%以上实现了转移就业。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服务,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子女上学难、劳动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 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

    农业部统计显示,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 元增加到4140元,增加4000多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