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我国大豆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国内大豆主产地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合计产量为1200.6万吨较去年增加319.9万吨,增幅达36%。东北三省加上内蒙的大豆产量历年来占我大豆总产量的55-60%左右,则按去年全国大豆1400万吨的产量来估算,即使其它地区大豆产量即使没增加,保守来说今年产量也会在520万吨以上,那么今年我国大豆总量将达历史较高水平1720万吨,较去年增幅达23%。虽目前农民收入多元化,粮食收入只为收入来源之一,但仍会有近10%的量由于变现需求会急于出手,对于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形成了较大压力。
二、虽存在变化因素但今年美国大豆产量仍将高于去年
虽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公布的美国大豆产量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仍延续了此前市场对美国大豆增产的预期,为7985万吨,较去年增加了949万吨。同时,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2009年度全球的大豆产量变为23799万吨,比2007/2008年度增加1850万吨。尽管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也同时将2008/2009年度全球的大豆需求上调至23799万吨,但产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消费的增加。这使得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供需矛盾得到大大改善。不过由于美国大豆今年播种时遭遇洪水,使相当一部分大豆播种时间延迟,从而使美国大豆的收获期相应延后二至三星期,在最终收获上市前,天气因素仍是影响美国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可变因素。
三、种植成本的上涨给主产区大豆价格以有力支持
今年因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及人工成本的上涨,主产区黑龙江亩种植基本投入成本由2007年年的240元上涨到今年的312.5元,涨幅达30%。因此,尽管大豆预计丰收,成本的上涨,将支撑主产区大豆价格及后期行情。在9月中旬,零星已上市的早熟品种价格在3600元/吨,较去年的3200-3300元/吨高于300-400元/吨,今年大豆相对高开已成定局,但应该看到,此价格虽较去年相对高开,但对于2008年国内的大豆行情来说仍是低位。
四、豆农的惜售和收购企业的谨慎收购将使今年大豆集中收购期延长
近三年来,国内大豆收购价格都经历了高开并高走的过程,尤其去年晚卖豆农的比早卖的豆农获利要高的多,豆农养成了思维惯性,在收购初期豆价低位时并不急于出手。相较于往年豆农惜售而企业抢购的态度,今年多数收购企业也出现观望态度。主要因为目前黑龙江本地的大豆加工企业虽小有赢利,但当地油厂正处于季节性停机的尾声阶段,加上新豆大批量上市在即,企业对豆粕价格后市并不看好,面对年内新低的豆油价格和上行乏力的豆粕价格,为规避风险,压榨企业将谨慎收购新豆,严把质量以压低价格。同时,北部沿海的一些即加工国产又加工进口大豆企业出于风险考虑,并不想哄抬价格以抢收新季大豆。由于今年农民、压榨企业和贸易商在购销方面都不太积极,预计今年新豆收购市场对峙、博弈期较长,今年大豆的集中收购期将会相应延长。
五、进口大豆到港数量的增加和成本的下降共筑国内大豆价格的箱顶
本月,在CBOT大豆期价持续大幅下跌的同时,国际海运费也在持续小幅走弱,使来源于美国和南美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持续下降。到9月26日为止,11月期的美豆和南美豆到港成本在4250--4350元/吨,按照惯例,进口大豆因出油率略高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的分销价格也高于国产大豆100-200元/吨,那么,后期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将很可能成为国产大豆收购价格的压力线。另外,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口大豆383万吨,创单月进口量历史新高。1至8月大豆进口总计2456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981万吨增长了24%,这使得国内大豆库存继续提高。由于今年大豆进口量较大、港口库多,造成了今年大豆贸易的两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一是出现大豆回流,山东往东北发大豆;二是东北粕和油价格比山东的要贵。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大幅下跌和港口库存量的增加,对即将上市的国产大豆形成巨大压力。
六、外围因素和敏感商品对大豆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豆作为传统的大宗农产品,除具备商品概念外,还具备金融概念和能源概念。由于目前大豆市场消息面匮乏,大豆期现货市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外围市场,短期内外围市场的作用强大。因此原油价格的走势和国际市场大的经济环境对大豆走势增加了不可测性,面对“雷曼冲击波”也难独善其身,而美元的走弱很可能使大批热钱和投机资金再次涌入商品市场,加剧商品市场的波动频率和幅度。
综上所述,在新季大豆即将集中上市和外盘外围不利因素的打压下,预计10月份,在豆农和收购企业的对峙中,国内新豆收购价相对高开,但在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港口库存的压力下,10月新豆收购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且价格仍处在年内低位,因此国内大豆整体价格水平低于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