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抑制价格向上的因素有:
一、后期国内大豆供给极为充足对国内大豆价格形成压力
首先,根据中国海关总署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口大豆383万吨,创单月进口量历史新高。1至8月大豆进口总计2456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981万吨增长了24%。这使得国内大豆库存继续提高。其次,进入9月下旬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地区的大豆就要大面积收获上市,届时市场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市场将会出现一个供应高峰,季节性供应压力将不断增大。从了解到的数据看,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种植面积分别为7151.6万亩、781.5万亩、297.4万亩和1129.1万亩;产量分别为890.2万吨、140.8万吨、43.5万吨和126.2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242.7万吨、27.9万吨、11.3万吨和38.1万吨;四省合计产量为1200.6万吨较去年增加319.9万吨。东北三省加上内蒙的大豆产量历年来占我大豆总产量的60%左右,则按去年全国大豆1400万吨的产量来估算,即使其它地区大豆产量即使没增加,保守来说今年产量也会在520万吨以上,那么今年我国大豆总量将达历史较高水平1720万吨,较去年增幅达23%(即使有关机构所保产量有所保留,但仍不改今年国内大豆产量丰收的事实).
虽目前农民收入多元化,粮食收入只为收入来源之一,但仍会有近10%的量由于变现需求会急于出手,由于后期国内大豆供给充足,大豆压榨企业多维持观望态度,收购迟滞,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对于大豆价格走势形成了较大压力。
二、今年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均远超去年,国际市场大豆市场供给面基本平衡
虽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公布的最新对美国产量预期和期末库存量预期的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仍延续了此前美国大豆增产的预期,奠定了市场弱势格局。美国农业部9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08/2009年度与2007/2008年度的产量对比来看,美国增加了949万吨,中国增加了300万吨,巴西增加150万吨,阿根廷增加400万吨。这样使2008/2009年度全球的大豆产量变为23799万吨,比2007/2008年度增加1850万吨。尽管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也同时将2008/2009年度全球的大豆需求,从2007/2008年度的基础上调高577万吨至23799万吨,但产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消费的增加。这使得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供需矛盾得到大大改善,并由上一年度的供需缺口1276万吨降低为52万吨,从而将07/08年度全球大豆巨大的供需缺口改善为08/09年度供需基本平衡。
三、目前虽国产大豆的压榨利润高于进口大豆但企业收购态度趋于谨慎
目前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部分油厂的豆粕现货价格已经接近大豆市场价格,截止9月25日,黑龙江东部哈尔滨地区大厂43%蛋白豆粕报价3870元/吨,而当地油豆的清选价格在3950-4100元/吨,油厂的收购价格为4000/吨-4240元/吨,可以看出两者之间价差有限,这也是为何在沿海地区油厂普遍亏损100元/吨-300元/吨的情况下,黑龙江地区油厂理论上仍有高达200元/吨以上的利润空间。正常情况下大豆价格应远高于豆粕价格,而至于黑龙江当地豆粕和大豆之间的反常比价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粕价格的泡沫,因此压榨企业普遍对后期豆粕价格并不抱太大希望,且当地油厂正处于季节性停机的尾声阶段,再加上新豆大批量上市在即,这种现象在新豆上市之后应该会得到改善。面对年内新低的豆油价格和上行乏力的豆粕价格,为规避风险,压榨企业将谨慎收购新豆,严把质量以压低价格。
四、海运费持续走弱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下降
目前在CBOT盘大豆期价持续大幅下跌的同时,国际海运费也在持续小幅走弱,使来源于美国和南美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持续下降。以11月期的美豆为例,8月19日11月期美豆的国际运费为109.33美元/吨,到9月26日下跌为78.5美元/吨,下跌28.2%,11月期的美豆到港成本也由8月19日的4836元/吨,下跌到9月26日的4265元/吨,下跌11.8%.
同时,8月19日11月期南美大豆的国际运费为107.61美元/吨,到9月26日下跌为84美元/吨,下跌21.9%,11月期的美豆到港成本也由8月19日的4808元/吨,下跌到9月26日的4324元/吨,下跌10.1%.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大幅下跌,对即将上市的国产大豆形成巨大压力。按照惯例,进口大豆因出油率略高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的分销价格也高于国产大豆100-200元/吨,那么,后期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将很可能成为国产大豆收购价格的压力线。
五、外围因素和敏感商品对大豆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由于目前大豆市场消息面匮乏,大豆期货市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外围市场,外围市场的作用强大。近期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波动异常剧烈,CBOT大豆在原油跌破位下行、美元冲高、全球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再次下探8月份形成的阶段性底部,在1150-1200美分附近展开激烈争夺。目前,大豆作为传统的大宗农产品,除具备商品概念外,还具备金融概念和能源概念,因此原油价格的走势和国际市场大的经济环境对大豆走势增加了不可测性,面对“雷曼冲击波”也难独善其身。
目前来看,支持大豆价格的因素有:
一、农资价格和种植成本上涨推动新季大豆开秤价高开
从在黑龙江调研的数据看,因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及人工成本的上涨,今年主产区黑龙江亩种植基本投入成本由2007年年的240元上涨到今年的312.5元,涨幅达30%.成本的上涨,会使豆农对今年大豆的销售的心理底价提高,因此,尽管大豆预计丰收,但成本的上升仍将支撑开秤价格及后期行情。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零星已上市的早熟品种价格在3600元/吨,较去年的3200-3300元/吨高于300-400元/吨,今年大豆相对高开已成定局,而根据目前笔记对主产区农民的调研了解,除有近10%的量因资金需求急于变现外,绝大部分豆农对低于4000元/吨的价格不愿意出手,预计今年的集中收购价将在3800-4500元/吨。应该看到,此价格虽较去去年相对高开,但对于2008年国内的大豆行情来说应是低位
二、农民惜售心理增强预计今年新豆的收购期将延长
在近三年来,国内大豆收购价格都经历了高开并高走的过程,尤其是去年9月中旬,黑龙江大豆在3200-3300元/吨开秤后,在11月站上4000元/吨,在今年2月下旬站上5000元/吨,在今年3月初冲到5700元/吨以上,虽在3至4月理性回调至4600元/吨附近,但在今年
7至8月又站在5000元/吨以上,因此,晚卖豆农的比早卖的豆农获利要高的多,豆农养成了思维惯性,加入目前农民收入多元化,除少部分收入单一的豆农因变现需求而急于出后外,多数豆农均心理价位提高和惜售心理增强。相较于往年除豆农惜售企业抢购的态度,今年多数企业也出现观望态度。目前黑龙江本地的大豆加工企业虽小有赢利,但企业对豆粕价格后市并不看好,而北部沿海的一些即加工国产又加工进口大豆企业出于风险考虑,并不想哄抬价格以失抢收新季大豆。由于今年农民、压榨企业和贸易商在购销方面都不太积极,预计今年新豆收购市场对峙、博弈期较长,今年大豆的集中收购期将会延长。
三、全球大豆产需同增结但库存消费比仍然很低
虽USDA报告预测,2008/2009年度与2007/2008年度的产量对比来看,美国增加了949万吨,中国增加了300万吨,巴西增加150万吨,阿根廷增加400万吨。这样使2008/2009年度全球的大豆产量变为23799万吨,比2007/2008年度增加1850万吨。但是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也仅仅由上年度的5013万吨增加至5123万吨,增幅仅110余万吨。而USDA预计,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总消费量(国内使用加出口量)将达到2.37亿吨,同比增长670万吨,2008/2009年的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为21.6%,还低于2007/2008年度的21.8%库存消费比。对于全球大豆市场而言,紧张的库存始终是悬在上空的一把利剑,一旦有导火索出现,它将令大豆价格走势出现逆转。
四、美元强势有可能面临夭折加剧了大宗商品的波动性
从7月上旬到现在,美元走强是以大豆为首的农产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实体经济最终难以避免步入衰退预期,难以支撑美元持续上涨,当前上涨不可能成为美元步入强势升值周期的开始,只能属于超跌反弹,其长期走弱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元很难获得持续上涨动力,经短期反弹结束后重新落入下降通道的可能性更大,而美元的走弱很可能使大批热钱和投机资金再次涌入商品市场,加剧商品市场的波动频率和幅度。
综上所述,去年至今年国际粮油市场的风波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均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提高本国的粮油自给能力,我国明年的菜籽、花生产量继续提高的可能性非常大,届时会减少进口大豆的需求,另一需求大国印度也是如此,因此,长期来看国际市场粮油贸易量将缩小。笔者个人认为,目前市场仍处在牛熊转折期,真正的熊市将在明年3月底之后到来,在这之前市场仍有机会。预计后期国内新豆收购价相对高开并小幅高走,新豆集中收购价在3800-4500元/吨。中长期来看,受外围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大豆市场不排除再次冲击前期高点的可能,成为真正进入熊市前的最后牛舞。国内大豆价格在4200元/吨以下为安全区,4200-4500为较安全区,4500-4800为风险区;4800元/吨以上为高风险区。套用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市场的参与者应把握市场节奏及时卖出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