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变化既是细微的,也是快速的。据了解,自小包装食用油在中国市场推广后,在中国形成了规模达200多亿元的食用油市场,全国各地分布上百家压榨企业。同时,这个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快速发展。
好景不长,2003年尚且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的食用油行业,突然在2004年进入冰封期。
标志事件正是让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记忆犹新的“2004年大豆危机”。
据油料分析师陈丽娜介绍,2004年美国农业部率先调低大豆产量,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连续上涨,价格上涨近一倍多。与此同时,不少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后来,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紧跟着反手做空,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落。于是,巨大的价格落差,一下子将众多中小企业逼向绝境。
一般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的资金大约有95%将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因此,大豆价格至为关键。田仁礼对此曾断言,外资粮商所拥有的国家大豆价格的定价权正是其拥有的整合中国市场的能力的关键因素。他们打垮竞争对手、垄断市场的最佳武器,也正是这个定价权。
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有近70%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由于绝大部分国内压榨企业都需要向四大粮商采购大豆,因此,“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不少企业都有相当规模的负债。
当时ADM董事长兼总裁艾伦%26middot;安德列曾在华尔街发表一份报告。该报告没有具体说明ADM在华投资规模,但强调中国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几个月后,ADM就通过旗下的新加坡丰益集团全资收购了之前象征性参股的川粮益海粮油有限公司。
有消息称,2005年,美国大豆协会中国代表处曾向其总部称,“今年是进军中国,整合大豆行业的时候了。”
案例多不胜数。丰益国际不惜巨资挺进东北大豆根据地,这是一片外资唯一败阵于内资企业的战场,目的是扫荡唯一的大豆非转基因市场。路易达孚重金招聘副总经理,负责东北地区大豆粮库的谈判与大豆采购业务。在以上两家国际粮商大张旗鼓地发起攻势之时,嘉吉、邦吉则在暗地行动,除了悄无声息在东北大豆产区安营扎寨外,还频频传出与九三油脂合作的传闻。
这确实是四大粮商参股国内压榨企业的大好机会。同年,邦吉宣布将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一家位于日照的油厂。该厂日加工能力约为2400吨。此举拉开了邦吉在中国收购压榨企业的序幕。
嘉吉则在江苏南通,联合一家韩国企业新建了一家大规模的大豆压榨工厂。这家由嘉吉控股的加工厂日压榨能力高达10000吨,是当时产能最大的大豆压榨工厂。
经过这轮洗牌之后,当时整个行业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粮油企业只有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却达5138万吨,逐步形成以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即使是国内最大的粮油企业中粮,据该公司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ADM也参股了该公司旗下数个油脂工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徐小青不由感慨,“经过整合,现在整个大豆行业几乎就是四大粮商控制了。”
占领地方粮库
如今,外资粮商的关注点已不仅仅限于大豆领域。早在2005年,益海集团就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黑龙江投资益海米业。
随后,益海集团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拓展益海集团东北业务的同时,还与黑龙江益海粮油和黑龙江龙粮储备公司合作,准备建设大型收储基地。
此外,益海集团还全面进军面粉加工业。据知情人士透露,益海集团已经具有日处理小麦5000万到6000万吨的面粉加工能力,这个规模甚至超过中粮。
益海集团的动作也只是外资粮商大面积进军中国粮食加工业的冰山一角。目前,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尚未结束,外资粮商已经布局如斯,一旦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全面放开,局面不难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认为,跨国粮商近来的动作纷纷指向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尤其是收购地方粮库的行为,更是足以彰显跨国粮商卡位流通领域的野心。
“外资粮商在中国广泛布局,拥有这么多工厂,他们需要稳定的粮源。”黄德均也认为。据其介绍,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绝大部分粮源由中储粮集团负责收储。
中储粮集团应该是外资粮商最好的选择。但是,中储粮集团身份却并不普通。公开资料显示,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66.8亿元,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央企,承担特殊政策性任务,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拥有国内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粮食储运网络。
“中储粮的定位就不是为了赢利,国家不可能让他跟外资粮商合作。”徐小青说。
此前,中储粮集团总经理包克辛也曾透露,世界四大粮商都来找过中储粮谈合作。不过,全部被中储粮拒绝了。
然而,除中储粮外,外资粮商有的是其他选择——地方基层粮库。
“现在外资对县级粮库渗透得很厉害。”上述熟悉外资粮商的人士说。据悉,在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外资粮商都对当地粮库进行了不同程度渗透。
包克辛也曾感叹,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警惕性,在招商引资中,极易被外资粮商利用,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这些实力雄厚的外资粮商在中国市场潜行已久,他们正在等待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过渡期的最后时刻的来临。然而,这些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的外资粮商,到底蕴藏了多大实力,究竟在中国粮食市场渗透到什么程度?
业内人士均指出,外资四大粮商习惯于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以掌控整个链条。但目前还没有人给出过具体、完整的外资粮商调研报告。即使是长期研究农村经济的徐小青也有点无奈:“他们非常低调,现在很难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