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特稿,针对国内大豆业的弱势,海伦市农委建议国家对大豆进口应出台指导性计划,对大豆进口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整大豆进口时间,在主产区大豆上市销售旺季,即在每年的10~12月三个月内限制进口,以减轻对国产大豆市场的冲击。
谁是豆价“过山车”的幕后之手
海伦市的村民们,电视上的豆价行情他们只是看看,实际豆价还得由豆贩子说了算,豆农路春江这样解释:“你看啥呀?(电视)上面说3元钱一斤,他最高给你8毛钱一斤,你卖不卖?不卖没人收购,你不能拿回家喂猪。8毛你也得卖给他。”
在豆农与豆贩子的博弈中,豆价的主导权掌握在豆贩子手里,但在市场面前,收购商则是弱者。秦海的大豆收购站就在共祥村边上,老秦去年开始做大豆收购的生意,主要销往北京,他说去年亏了2万多,豆价不是他说了算,北京那边的价格每天都不一样,他收豆子的价格也只能跟着变。
王启贵的收购站则积压了200~300吨大豆,这些大豆是去年每斤卖2.9元的时候收进来的,现在卖价最高2.1,每斤至少亏0.8元。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口大豆太多,造成豆价不稳,国产大豆积压。
共祥村村民说,今年风调雨顺,大豆丰收已经没有疑问,村里一垧地应该能收5000斤,好的可以收到6000斤,然而什么时候卖豆子?什么价格卖出去?对于这些问题,共和镇的豆农和收购商都没有把握,都在观望,实际上,同样没有把握的不止是海伦,实际上整个东北,乃至于整个国内大豆产业都是如此,大豆定价权已经旁落他人久矣。
进口大豆占半壁江山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表示,大豆市场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中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地涌入国内市场,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1996年起,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
进口大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使得国内大豆种植效益日益下降,农民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郭清保认为,正是在进口大豆超过国产大豆的2003年,外资控制了中国大豆的定价权,而这种控制在五年内都将难以改变。
发改委预计2010年、2012年和2015年,中国大豆产量将分别达到1700万吨、1796万吨和1950万吨。但即便增加到1950万吨,国产大豆也无法填补每年进口3000万吨的巨大缺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志全说,增加大豆产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一个是提高大豆单产数量,而两条途径都是困难重重。
但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水平,国产大豆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度增产的目标,大规模进口大豆将无可避免,外资也将继续主导大豆价格,这是郭清保、胡志全得出的相同结论。
国产大豆艰难“反攻”
海伦被称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大豆被定位为该市的主导产业,一份汇报材料说,农民收入的30%和市乡财政收入的20%来源于大豆产业,去年这个市的财政收入是1亿元,也就是说大豆产业给这个市贡献了2000万元的财政收入,作为一个拥有67万人口的农业大市,2000万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
海伦市农委的一份文件显示,海伦建议国家对大豆进口应出台指导性计划,对大豆进口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整大豆进口时间,在主产区大豆上市销售旺季,即在每年的10~12月三个月内限制进口,以减轻对国产大豆市场的冲击。
海伦市农委还建议实行大豆保护价收购制度,降低大豆生产风险,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稳定和提高大豆种植面积。这一建议业内专家认为很难实施。如果按照每年大豆产量1600万吨计算,保护价每吨4000元,实施保护价收购制度国家每年需投入600亿~700亿元,如果加上仓储、运输等环节,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将对国家财政形成极大的压力。
胡志全认为,发展国产大豆当务之急是提高大豆主产区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水平,通过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实现统一播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及至统一销售,在大豆市场上抱团出动,提高议价能力。
郭清保也表示,在食用大豆领域,由于豆浆、豆芽菜等主要使用的是国产大豆,应该提升和巩固国产大豆的优势,待条件成熟时再向油脂领域发起反击,他说:“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中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他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