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危机深化,商品下跌趋势难改
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像历史上所有的泡沫经济一样,破裂只是一种在劫难逃的必然。自去年出现苗头以后,虽然美国金融界和美国政府都极力采取措施,以避免金融危机出现,但效果并不明显,一起起金融事故开始陆续浮出水面。在今年3月份,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贝尔斯登就险些破产。日前,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因收购谈判破裂,宣告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坦利也极有可能被迫合并。一时间美国金融界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说法不绝于耳,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平仓出局,规避风险也就成了投资者的不二选择。前一段以原油为首的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与金融危机的出现密切相关。为避免金融危机危及美国经济,美国政府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有所为(救美林)有所不为(不救雷曼)后,决定全力救市,拟动用7000亿美元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从而展开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大规模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行动。从而导致了原油等商品价格大幅度反弹,短短4个交易日反弹了15%。带动了内外盘豆类企稳反弹,周一大连大豆、豆油封死涨停,豆粕也接近于涨停板。但是,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改变不了商品的下跌趋势。市场应该为其曾经犯下的的错误埋单。原油价格的超常规上涨由于投资资金的大面积平仓而重新回到百元之下,这使之前原油价格飙上147美元/桶高峰到底是炒作还是供求失衡的争论结果水落石出、不言自明。美国政府的救市只可能避免金融崩溃,但短期不大会使房地产再度欣欣向荣,也不会把商品市场的投机情绪再度调动起来。而基本面利空的内外盘豆类受到“救市”的提振作用更小。后期,一旦以原油为首的商品价格再度走熊,豆类更没有多少反弹动力可言。
二、供应全面好转,短期上市量增加
如果把前期的豆类价格上涨归因于供求关系紧张,那么接下来国内外豆类供应关系将大为缓解。随着大豆价格刷新历史新高,世界大豆产量也同样改写历史记录,而接下来将是北半球大豆集中上市期,供应压力空前。目前已经进入9月下旬,美国大豆已经全面进入成熟期,干旱、涝灾已经不能再成为炒作的借口,而锈菌病、早霜也没有如期出现。相对较好的大豆生长优良率在一步步成为较好的大豆单产。美国农业部在9月份月度报告中不出意外地再度调低美国大豆单产,但仍在40蒲式耳/英亩以上。不排除在以后的月份中继续调低,但随着天气的正常,收获的临近,下调空间已经极度有限。目前公布的2008/2009年度的期末库存还是1.35亿蒲式耳。这足以说明美国大豆供需并不会出现比2007/2008年度更加紧张的局面。而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也将创下历史记录已经确定无疑。从前不久有关单位对大豆产区的考察可知,由于大豆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较好,大多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增加幅度达到20%。同时今年大豆生产条件良好,仅局部地区8月中上旬出现短时干旱,且损害不大。大豆单产增加明显。我国大豆总产将创造历史记录,据预计,将达到1750万吨以上。而目前,中国和美国大豆都已经接近于成熟,都面临着集中上市,去年出现的大豆价格反季节上涨的情形在熊气弥漫的今年出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除此之外,南美的播种面积也将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目前看,由于种植效益优于小麦和玉米,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USDA在9月份报告中将阿根廷大豆产量调高到创记录的5050万吨。
三、需求增加有限,旺季并不明显
在讨论世界粮食价格暴涨原因时,某些发达国家总爱把发展中国家人们收入增加、膳食结构改善作为主要原因,而掩盖其发展生物能源致使世界粮食供需失衡的现实。同样,在大豆市场上,美国投资者总爱把中国需求作为炒作的理由。认为中国的大豆进口会无止境、大幅度地增加。美国农业部更是把2008/2009年度的中国大豆进口量调高到3600万吨。其实笔者认为,美国对我国的大豆消费增速可能高估。一方面今年我国大豆丰产,扭转了连续四年产量下降的局面,这可能使2008/2009年度我国进口量小于美国人预期。另一方面饮食结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增加幅度不会很大。这一点从我国的养殖业上可以看出来。由于猪瘟等原因,生猪存栏量在去年年中达到低点,生猪价格一路飙升,刺激了养猪的发展。但很快生猪养殖就进入了饱和,猪肉价格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猪肉批发价格自3月底达到22.75元/公斤的高点后,一路下滑,目前在消费旺季却回落到19.96元/斤。这说明养猪业在前几个月已经经历了低迷到繁荣的轮回,但对豆粕等饲料原料的支持并不明显。在接下来从繁荣到低迷的过程中,豆粕需求会出现阶段性下降。同样,豆油的需求增加幅度也没有像市场人士期望的那么高,进口商超量的进口导致港口大量积压,而使整个油脂市场上涨乏力。
除宏观经济形式外,除供需因素外,目前市场认为大豆价格高企的理由还有种植成本增加、原油涨跌、美元指数高低甚至和玉米、小麦的比价等等方面,但这些因素对大豆价格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弱化。商品价格最终要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