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产业链深度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的民族大豆企业目前最期盼的还是内外资公平竞争待遇。上月底,正值豆油价格滑落谷底而新大豆上市预期收购价居高不下之际,苦苦支撑着民族油脂企业最后一个堡垒的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三粮油”)董事长、总经理田仁礼向《第一财经日报》倾诉:今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而九三粮油不可能指望享受超国民待遇,但求一公平竞争待遇。
作为国家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的九三粮油,1987年正式投产时年加工能力仅6万吨。以“振兴大豆,产业报国”为己任的九三粮油在经历扩产改造、兼并收购和跨出黑龙江到大连、天津、广西建厂的“三步走”后,其年加工能力已达700万吨,约占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总产能的十分之一。
但就在产能大肆扩张后,九三粮油迎来国产大豆收购日益困难、开工率严重不足、市场份额进一步滑坡的困境。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在黑龙江拥有250万吨产能的九三粮油去年仅从当地收购大豆不到60万吨,约为前年的三分之一,其中固然有去年国内大豆主产区大幅减产原因。而其天津工厂的两条生产线,在去年油价高企时也仅能开足一条生产线加工进口大豆,其大连工厂则依靠从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接下的50多万吨大豆维持生产。
上述《意见》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大豆加工业全行业开工率已降低至44.2%,内资企业更低至36%。
据田仁礼介绍,九三粮油的大豆压榨毛利润率不过1至2个百分点,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还可能陷入亏损。不过,让田仁礼最不服气的还是内外资在竞争起跑线上的种种不平等。他认为国产大豆的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的关键还在于流通环节,这又集中表现为财务成本、收储成本、运输成本较高和铁路、资金等不顺畅的“三高两不顺”问题。事实上,进口大豆可在期货市场上随用随点价,且以信用证支付,其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均较低。
国内压榨企业还面临国内油脂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难题,这两三年大豆、蒸汽用煤炭、溶剂、包装、零配件、劳动力、环保成本无不上涨一倍甚至数倍,而豆油短暂冲高至每吨13000元又被国家封顶限价,现仅在每吨8000元左右。据有关人士介绍,九三粮油在当年“非典”期间,还承担过不计成本向北京定向供应食用油的任务。
上述诸多不平等,已使内外资大豆加工企业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成长较晚的民族大豆企业因缺乏纵深化的大豆产业链,而不能在种植、收储、运输、加工、饲料、养殖等多个环节转移市场风险,故期待着与外资同等的公平竞争待遇。
益海嘉里有关高层则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正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中国,不应维护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企业。